“昆山案”:只有看得见正义,法治才会成信仰

央视网评论员

  9月1日下午,针对备受舆论关注的宝马车主持刀砍人反被杀的案子,昆山市公安机关发布通报:以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为由对该案作出撤销案件决定。

  正当防卫、不担刑责。这个结论既止歇了司法争议,更快慰了万众人心。

  一起命案,众声喧哗。按理来说,“昆山砍人案”有较为清晰的监控录像,事实认定不该有过大争议,但是连日来,坊间及业界热议不绝,这既是因为民众对“正当防卫”有着某种认知上的焦虑,更因为很多人会因“代入感”而产生联想:如果我遇到穷凶恶极的歹徒该怎么办?如果说,本案之所以引爆网络,是因为悲剧带来的“教育意义”——不要随便欺负人,那么,地方司法部门给出的认定,则再次重申了一个老理儿——法律就该保护“老实人”。

  “老实人”之所以老实,不是认怂、不是怕事,而是心中有戒律、行为有底线。正当防卫、不负刑责的认定,从事实上看,这是司法与民心的同频共振。在一份网络调查中,近3万名网友投票,高达87.4%的网友认为于海明属于正当防卫。“面对一把举起的刀时,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冷静思考。”当然,昆山公安的情况通报事实清楚、于法有据,并非是民意审判或舆论审判的结果,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定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看得见正义,法治才会成信仰。“昆山砍人案”撤案,彰显了看得见的个案公平,这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意,亦是法治信仰的具象表达。在这个公平而正义的结果之下,人们的担心不过是杞人之忧,而诸多谣言也随之灰飞烟灭。全面依法治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热词,而成为带有“肌肉”和“牙齿”,又能“庇佑”和“捍卫”的价值共识、公共理念。

  “昆山砍人案”备受舆论关注,其中让人欣慰的是,这次网上热议虽然角度不同,但并没有简单的喊打喊杀式怒骂,更多的是理性分析讨论,这充分体现了民众法治意识的提高。真理只有越辩越明,有理有力有节的舆情表达和司法部门谦抑有序的职能作为一起,为全体公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一方面,以程序正义正告我们公序良俗的边界、法治社会的规则;另一方面,它以目的正义惩恶扬善,捍卫公民合法权益与自由,打击社会丑恶及犯罪。

  悲剧本该避免,人生无法重来。善的底气多一些,恶的种子必会少一些。而正气的法律、刚性的法治,是这个社会赋予人民最踏实的安全感。安居方能乐业,平安的生存发展环境,不仅需要司法制度够硬气,更要全体公民懂分寸、有敬畏。“昆山砍人案”以撤案划上句号,彰显了法治、维护了公正、顺应了民意;而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信仰的养成,依然在路上。(央视网评论员)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