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往年,不少人选择在这期间远足祭扫、缅怀先人。据报道,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
从倡导居民思想上改变传统老旧的祭祀观念、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扫方式,到破除街边焚烧、抛撒纸钱等陈规陋习;从建议居民通过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等无接触祭扫方式缅怀亲人,到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丧葬礼俗,随着时代变化,祭祀的方式随之而变,但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敬畏之心,哀思之情。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如此景象在现代社会已然不常见,但那份哀伤与怀思,却从历史古卷里走来,至今从未散去。
有民俗学者指出,虽然清明节俗繁多、形式各异,但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近日,湖北14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牺牲人员被评定为首批烈士,更是为这个凝重节日增加了特殊的意义。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祭奠曾经过往的生命。这是领悟生命真谛后的豁达,也是可敬的再出发。
“向死而生”的表达源自哲学术语,但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却有诗歌般的释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语调虽感伤,却闪耀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振奋。
清明多悲凉调,“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虽戚戚然,却也是自然规律,而自然即是平常。
所以,在这万物生长的美好春光里,我们慎终追远,亦催护新生。虽然疫情的影响仍在,但不妨少一点“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沉重,多一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闲适。毕竟“满街杨柳绿丝烟,最美不过四月天。”
不管是现场凭吊,还是云寄哀思,我们所要表达的,是追忆,是怀念。只要心灵足够虔诚,只要是真情流露,又管他形式和品类,云端又何妨?添一瓣心香,斟一厄泪酒,赤诚足矣。(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