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的中国经济扛得住疾风骤雨

特约专家董少鹏

  20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年份,一是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二是三大攻坚战即将取得决战成果,三是在人均1万美元收入基础上将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但就在新年开始之际,一场牵动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给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冲击。

  短期来看,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餐饮住宿、公共交通、商场、电影院等人群密集型消费的交易量骤减,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现在预测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具体数据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简单用17年前SARS影响的模板来测度此次疫情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与17年前13.66万亿元的规模相比,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结构、运行方式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背景下,人们应对疫情的模式也发生巨大改变。客观来看,互联网化的重大疫情防控模式既有高效率的优势,也有容易诱发过度反应的弊端。当前,要在保持及时、全面、准确披露疫情信息的同时,加强预期引导,防止群体性的预期过度波动。

  由于居民消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已超过50%,尽快遏制住疫情,才能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所以,党中央果断决策部署,对疫情防控采取最彻底最严格的措施,这既是疫情之战,也是稳定经济之战。在全面保持防控力度的同时,中央也强调了区别对待,即“疫情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近期,针对部分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短期内面临的经营困难,财政、金融、税收等阶段性救济政策已经下达,特别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于所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时给予金融财政支持。相信随着疫情逐步缓和,经济运行特别是各类市场运行将恢复常态;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长可以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已经接近100万亿元,每年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全年的总量。中国也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是全球产业链最齐全的国家。中国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些市场资源是宝贵的,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中国拥有独特的体制优势,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体系和能力。其实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在当代中国,面对如此重大疫情的冲击,经济社会的损失会有多大。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庞大的市场规模,开放发展的市场体系,广阔的产业成长和消费空间,不断增强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积极进取的全貌。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再次展现了中国上下一心应对危机的强大能量,体现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这样一个现代经济体经得住风雨考验,扛得住疫情冲击,即使遭遇短暂迂回,仍能继续坚韧前行,继续担当全球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特约专家董少鹏为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