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近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拟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引发了舆论热议,并一度冲到热搜榜前列,短时间内就超过了一亿人次的阅读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研究表明,对于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直接关系着身体健康。生长激素是影响孩子身高的重要因素,晚上9点之后,其分泌量处于高峰期,甚至可以达到白天的5-7倍,而早上6点前后的一两个小时,生长激素也有一个分泌小高峰。因此,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孩子的身高体质。不仅如此,还会对孩子学习记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表现为记忆力、运算能力、思维敏捷度的下降,精神不集中、容易开小差,进而对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却经常处于严重睡眠不足之中,而过多的作业则是导致晚睡的罪魁祸首。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达3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普遍睡眠不足7小时,甚至有将近10%的学生要做作业到夜里12点以后。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要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间和必要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而浙江的减负方案正是对此规定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如何在不影响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确保小学生晚上9点前,中学生晚上10点前能够与作业说再见?如何既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又能消除家长“减负之后的焦虑”?“减量提质”是这一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业之所以成为负担,往往是因为“质”不够“量”来补的后遗症。“减量”之后,如何“提质”,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做不到“釜底抽薪”,那恐怕就会陷入“扬汤止沸”的尴尬境地。
因此,我们必须巧做“加减法”,实现适量优质。所谓减法,是指秉承精选精练、合理适量的基本原则,避免“题海战术”,尤其要减去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僵化作业,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作业。
所谓加法,则是在减去书面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吸引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性的非强制性“素质作业”,诸如:家庭劳动、体育锻炼、课外阅读、组织活动、思维训练、文艺鉴赏……不要求学生每天都完成,老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布置,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
事实上,即便是书面作业也完全可以有效“变脸”。在教学实践中就有不少老师在布置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学长度知识时,孩子们对量书本与课桌的长度没有什么新鲜感,有老师就布置学生去量爸爸妈妈的“三围”;某老师让学生学习东南西北方位知识时,要求每名学生画出家中最喜欢房间的平面图;某初一数学老师讲概率时便在乒乓球上标注记号,模拟彩票中奖的形式,观察每个数字被选中的机会……这些探索,颇具创意,不无借鉴意义。(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