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自古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世界各强国都把做强种源产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并给予大力支持和研发投入。
现在,上海市民的餐桌日益丰盛,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食材纷纷涌现。可是对不少“老上海”来说,很多本土食材却消失了,同样的稻米、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因品质水准或水土不服等缘由,鲜香美味远远比不上记忆中的老味道。
举箸思源,种在何方?
就上海的种植业而言,水稻种源基本产自本土,蔬菜瓜果有约50%的种源来自外省市或进口;就养殖业而言,除河蟹、崇明山羊等种源来自本土外,猪、鸡、牛等种源大部分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少曾经有名的本地农产品,有些面临异地“保种”的困境,有些面临即将“断种”的绝境。
如何看待本土种源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怎样借助种源产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上海的本土种源?归根结底,我们怎样面对种源流失的问题,要留什么样的种源给后人?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番调研。
一方面,政策、资金、科技、人才和成熟的法律监管体系,是发展种源产业的重要基础。上海作为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人才集聚地、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地、制度环境软实力新高地,完全可以依托基因编辑技术、生物检验监测、人工智能等已有的产业布局,发挥科创板资本市场对接科技创新的助力,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优势,建立健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市场监管的法治保障体系,做强做大种源产业和种业公司。尤其在气候、土壤、人文等地缘相近的长三角地区,引领种源产业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种源保护是动态的生命传承,需要繁衍的基地与相当的种群数量,与种养殖业发展密不可分。上海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市场需求都比较扎实。比如:城郊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等规模化农业经营实体数量不在少数;本土农产品地产地销的市场空间广阔,在食材的新鲜度、运输成本、监管保障和疫情安全等方面竞争力明显。仅以猪肉为例,上海每年猪肉需求量大约在1200万头,但本土保有量仅150万-200万头,若能适度开发本土优品猪肉的养殖供给,市场前景可观。发展现代化种养殖业,进而带动本土种源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将成为上海绿色生态都市农业的可靠选择。
一方水土育一方种。本土种源保护和传承,是种源保护的基础。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对保护和传承上海本土种源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重视种源公益研究,切实做好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行动。建议增强普查队伍力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上海本土种源的基因资源打好基础。
二是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支持培育立足长三角、着眼国际市场的实力型种源企业。一方面,要促进种源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主体,而不是简单的种子交易方;另一方面,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着力打造公益型、基础型种源利用平台,潜心于种源收集、保护、分析、基因登记等公共性基础研究。此外,要鼓励种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育种和商业化运作。
三是建设坚实的种业基础,发展都市型现代化种养殖业。建立种、养不分家,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循环平衡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为本土种源保护打基础、创条件。建立濒临灭绝本土农产品的保种场。引导种源企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精尖品种,树立高品质、市场认可度高的上海种源品牌,在都市农业中推广应用。引导种养基地保有一定比例的本土种源种养数量,实现一定范围的地产地销。
四是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立并完善种源产业配套。充分保障公益型、基础性种源研究用地,支持种源企业建立稳定的种源生产基地。对标国际规则,研究助推种源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更新,推动“品种审定制度”向“品种注册制度”转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加大种源研究、产业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成果宣传。培养和吸引更多种源产业专家学者汇聚上海、扎根上海创造创业。通过软、硬两方面条件的塑造,探索走出上海种源产业示范发展之路。
种源保护,保护的是防御风险与损失的可控力。既然我们已经开始怀念记忆中的难忘味道,就让优良的地方品种重返我们的餐桌吧。(作者:祝学军)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