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近日,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记者走访调查多所高校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之间,还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大学生需要多少生活费,本来是一个“私人订制”的事情,之所以在舆论场引发了热议,关键在于其背后涉及大学生过度消费、理财教育、劳动教育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理想状态下,只要大学生自己足够懂事,能够做到量入为出,不胡乱花钱,家长完全可以按需供给。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缺乏节俭的观念,习惯于向父母伸手要钱。就像新闻里的大一女生一样,明明已经是狮子大开口了,却还理直气壮地感到“委屈”。这样的孩子应该深刻地自我反省一下,这些钱到底是必要的学业开支还是享乐型的纯消费开支?
大学是求学的地方,大学生活理应以学业为重,生活上更要理性消费。一味地追求生活的舒适度甚至盲目攀比,被消费绑架,必然会影响学业这个重心,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因为过度消费得不到满足,还瞒着家长落入了校园贷的陷阱。近年来,大学生因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而陷入校园贷困境乃至走上绝路的事情,时有听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瞄准大学生进行“精准打击”的校园贷固然需要依法严肃整顿,大学生本身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尽快补上理财教育这一课。
时代不同了,虽然如今的大学不再需要寒窗苦读,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大学是通往社会的一道桥梁,面对形形色色的物欲诱惑,更需要摆平心态、戒骄戒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尽量摆脱伸手党的角色,尝试通过勤工俭学实现自力更生。如果能够花自己的钱,走自己的路,这难道不比深陷各种消费焦虑而向父母伸手要钱来得更坦然心安?(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