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提 要
变老并不意味着人的职业竞争力会进入下坡路。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巴菲特和芒格俩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90岁,还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不要因为年龄,而框死人生的可能性。
职场优胜劣汰的定律表明,无论多大年龄、无论身处何种位置,越早努力奋斗的人,越能积累到更多应对职业变局、运转人生走向的底气和“筹码”。
人至中年的危机和焦虑,在网络话语权日益年轻化的今天,极易被点燃、进而被贩卖。
前段时间,有两篇文章在网上热传,一篇讲述了37岁高薪IT工程师被裁员的事,另一篇则聚焦IT圈里的35岁现象。两篇文章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35岁+”职场人面临的职场困局。
虽然两篇文章在选题上的倾向性使其有贩卖中年焦虑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技术急速更迭的IT和互联网行业,以及由这场互联网大潮波及、催生的行业中,35岁,确实成了一个醒目的关键词。
在这些行业里,对很多人、尤其是职位不高的人而言,自35岁往后,从年龄上就丧失了竞争优势。之所以会这样,基于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工作多年,很多职场人不再葆有年轻时对工作的那份激情和干劲;其次,“35岁+”的人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家庭因素使其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再次,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部分大脑功能会出现衰退,导致一些职场人在效率、创新等方面难敌年轻人。
一些数据似乎也印证着这个现象。专注于互联网行业招聘的“100offer”提供的数据显示,31岁以后,求职者收到的人均面邀数量开始下滑;拉勾网2018年发布的《90后互联网职场报告》显示,互联网从业者平均年龄是26岁,其中55.8%是“90后”。
基于互联网业内规律,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把门槛定到了“35岁以下”,也有一些企业裁员时大刀阔斧“砍”向“35岁+”的人。2019年5月初,甲骨文公司裁掉了数百名中国研发中心员工,其中很多都是37岁左右的工程师。某互联网行业猎头受访时表示,他主要推荐“90后”候选人,很少“撩”35岁以上的候选人,因为“推荐成功率很低”。
“35岁职场失宠”现象在其他行业也不鲜见。一位投资集团高管表示,“35岁仍在低职级徘徊的人,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力,哪怕你愿意降价,买主也看不上。”很多人可能觉得这话充满偏见,但在秉持这种“偏见”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用人准则里,35岁,仿佛一道分界线,过了这条线,就不再是职场宠儿了。
然而,职场竞争力并不只有年龄这一个指标。尽管“35岁+”的职场人从年龄上不再具备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竞争力了。
“35岁+”的职场人有年轻人没有的职业优势。首先,从工作经验上看,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拥有10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无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职级较低的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业务能力、积累的人脉资源等,都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力量。其次,从职业定力上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对自己和工作都有了成熟的认识,不再像初入职场时定性不足、跳来跳去,且对企业有了一定的感情,更忠于企业、更有利于团队稳定。再次,从自我管理上看,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善于找到完成目标任务的办法,在团队里不仅好管理,也容易给年轻人立榜样。
变老并不意味着人的职业竞争力会进入下坡路。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巴菲特和芒格俩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90岁,还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不要因为年龄,而框死人生的可能性。况且,科学研究也表明,尽管人的部分大脑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但其他认知能力则会保持不变甚至会变强,年长的人更善于解决人际问题或抽象问题。科学家据此指出,年纪更大的人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比年轻人运用更多的大脑区域,但两者都能同样出色地完成工作。
由此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企业的支撑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年轻人是企业的新鲜血液的话,那“35岁+”的这批人,就是企业的掌舵者、稳定器。换句话说,“35岁+”的职场人是不容忽视的宝藏。他们能发挥多大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是否仍有追求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激情和动力。
当然,挖掘“35岁+”职场人的优势,并不是鼓励他们要耽于这种优势而忽略职场危机。恰恰相反,如开篇所谈,职场对35岁以上的人尤其是职级较低的人而言,危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严重。只有认清这种形势和自己的优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人,才能满足职场需求,避免出现在裁员名单上。
职场优胜劣汰的定律表明,无论多大年龄、无论身处何种位置,越早努力奋斗的人,越能积累到更多应对职业变局、运转人生走向的底气和“筹码”。
“人生如棋,一步三算。”以35岁的职场人为例,大多工作已有12、3年,假如退休年龄是60岁的话,离退休还有25年。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人,刚走过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一,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此时,面对职场危机,不应气馁、更不应沉沦,而应清醒认识到:所谓“危机”,危中有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抓住职业变局中的机会,才能在“35岁+”的困境中突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身处危机的职场人来说,找到化解危机的办法就是“预”。而学习,就是化解职场危机的有力武器之一。瞬息万变的现代职场,任何人在学生时代或年轻时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都不足以应对不断发展的职业要求。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满足职业要求的能力、洞悉职业前景的眼力,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抓住先机、跟上形势。更何况,人生本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为自己赋能,化年龄变量为职业价值增量,也不失为在职场中保值增值的“法宝”。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这几句哲言,对人至中年的职场人尤为受用。漫漫职业长途,是让自己通过学习和奋斗远离“35岁困局”,还是在30多岁被裁时喊“啥也不会,啥也学不了”,答案已然清晰。(央视网评论员 郑芳)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