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扫雷英雄杜富国向习近平总书记敬上特殊军礼!总书记左手握住他的手肘,右手轻拍其肩膀,致以亲切的问候。
“你退后,让我来!”六字千钧,彰显铮铮铁骨。
这是他负伤前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危险的行动宣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扫雷兵的使命担当。对他们来说,与雷共舞的生活,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他们清楚,危险一定要自己扛。在2018年的一次排雷中,杜富国为了保护战友,被一枚突然爆炸的加重手榴弹炸成重伤,永久失去了双眼双手。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他的颁奖词这样写到: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虽然他看见不光明,但心中光芒万丈;虽然他无法用双手拥抱亲人,但更多的人因此而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记住杜富国,也当记住扫雷官兵这个与死神共舞的职业。有人说,扫雷部队用的是“绣花针”,走的是“阴阳道”,跳的是“刀尖舞”,拔的是“虎口牙”。
处在和平年代,我们对于扫雷是陌生的。虽然电视剧里有这样的镜头画面,比如《拆弹部队》中就有对扫雷行动紧张而刺激的艺术表达,但对比位于云南深山的这片雷场,电影显然温和多了。扫雷官兵的现实生活,除了电影中刻画的紧张,更多的是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死亡的挑战。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正是这群同杜富国一样,用生命征服死亡雷场、用血肉之躯护卫和平的战士,才趟出了一片和平乐园。
或许当下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90后,会将自己的三次选择都聚焦在扫雷事业上。而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我们已经习惯将“小鲜肉”视为偶像大肆追捧,而缺少太多杜富国式的阳刚、信念、勇敢和担当。
打败我们的从来不是灾难,而是对生活失去希望和热情的颓废状态。杜富国没有被炸倒,即便躺在医院里,他依旧是生活的王者。跑步、练习使用假肢、学普通话、学播音主持,尽量不麻烦别人自己做事,他用顽强的意志力诠释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灵魂,展现了一个乐观开朗的年轻人本来面貌。
就像他说的,“我是一个正常人,请不要帮我做得太多。”可见,一个心理健康的有生理缺陷的人,远比一个四肢健全却心理扭曲的人更阳光,也更珍惜生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那句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
像杜富国这样顽强生活、舍生忘死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其实,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怕风吹日晒雨淋,只不过他们在面对任务时,把一切个人利益抛在了后头,把对祖国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挺在了前面。
我们感动于英雄的壮举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其实也是审视有时怯懦和逃避生活的自己。英雄代表着刚毅不屈,坚韧不拔,而每一个在困苦中倔强站起的身影,每一个为他人而奋不顾身的行动者,都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能够抢着把危险留给自己,没有执着的信念,没有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断然做不出来。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杜富国们担得起这样的称谓。
标记一个时代的,往往是人们的普遍信仰;定义一个民族的,往往是对民族特质的集体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张尚年、冷雪冰、吕建民、蒯威、刘加平、侯国领、杨祥国、钱立志、杜富国……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背后,是对生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工作、对责任、对社会的忠勇担当。
我们感动于这个“离死神最近的人”,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和病痛折磨之后,仍然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仍然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为民扫雷甘做刀尖舞者,生死关头毅然冲锋在前。任何赞誉都不为过,但任何美誉都不足以体现他生命的厚度和质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强大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为名也不图利,而是对职业操守的践行,对职业尊严的维护,对保全公共利益的无私付出。
杜富国们的铮铮铁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百炼成钢!(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