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两个苹果16块钱”影响百姓的幸福感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提要

  市场最基本的逻辑就是“物以稀为贵”、供需决定价格,库存少了、供给弱了,价格自然就飙涨起来了

  除了要防范天灾、降低自然灾害对水果产量的影响,还需要多方合力而为,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些关键环节,把能降的成本降下来,把能加的福利加上去,来确保水果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广州五羊新村某水果档内红富士苹果11元一斤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州五羊新村某水果档内红富士苹果11元一斤(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国内CPI较为稳定的今天,水果价格却似乎一骑绝尘而上。

  今年以来,水果价格持续走高,继车厘子后,“荔枝自由”又上了热搜。至于“两个苹果16块钱”的新闻,也不鲜见。5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回应称,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明显是受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鲜菜鲜果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在高位。

网友@蝶飞若舞 在微博发文称其买一个梨花了

网友“蝶飞若舞”在微博发文称其买一个梨花了9块4毛钱(图片来源:微博网友@蝶飞若舞)

  有人喟叹“水果比肉贵”,有人戏称“消费被降级”……这种状况,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官方表态,有两层意思:一是眼下水果涨价是“老天爷闹的”;二是高价态势是“非可持续的”。这话当然有根有据,也能安抚人心:去年北方水果开花期间,天公不作美,不仅持续低温,刮风也很常见,结果就是果树上“花落知多少”,其结果就是春华秋实的水果基本都减了产,包括苹果、梨、猕猴桃、葡萄及一部分地区的柑橘等。市场最基本的逻辑就是“物以稀为贵”、供需决定价格,库存少了、供给弱了,价格自然就飙涨起来了。

  当然,这波水果涨价潮里,除了“天时”的推动,还有四个显而易见的肇因:一是国产水果转型升级。现在市面上的水果,质量基本好于往年,且包装、分拣要求更高,走的是“白富美”路线,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二是进口水果消费刺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水果8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5%。高价进口水果对于国内水果价格亦有推波助澜之功。三是人力成本助推。农产品由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由种植、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由于种植、仓储、物流等皆需要高强度的劳动力,人力成本攀升必然带来终端水果价格的上涨。第四,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从当年的猪肉、大蒜到如今的苹果、西瓜,急速涨价的农副产品领域基本都能看到游资推手的影子。

↑图据国家农业部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_副本

最近两年全国主要水果超市价情况(来源: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当最常见的苹果也成了百姓口中“吃不起”的水果,其反映的问题就值得深思:如何保障百姓生活需求不受或少受水果减产影响,尽可能满足他们向往的“水果自由”?谁从水果价格高涨中获益?前者指向民生刚需,后者指向产业质态。

  要让大家吃个苹果而不至于“心疼”、让水果涨价更多造福果农,解颐之计大概也惟有从两个层面发力:首先,宏观调控的“有形手”必须更给力。果农什么时候种植、种植什么、种植多少,灾害天气如何预防、是否考虑应急储备,跟风式涨价怎样监管、游资炒价何以遏止……这些直接指向职能作为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早给出清晰答案、尽早采取有力举措。其次,农业产业化必须更成型。上游的果农须在产业链上拥有基本的定价权和议价权,这就有赖于收购方、电商平台等拿出社会责任感和企业自觉,让利于生产方,促进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进而造福于消费者。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探索实践,比如,通过高频次创新加速缩短消费者的购买距离、购买时间等,且引导当地建档立卡的果农自立门户,培养其独立上网销售的能力乃至形成自主品牌。如此一来,既不辜负果农辛苦劳作而成的果实,也能让消费者在价廉物美中自由选择。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引导调控。破解“水果贵”难题,不能只靠“天”帮忙。除了要防范天灾、降低自然灾害对水果产量的影响,还需要多方合力而为,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些关键环节,把能降的成本降下来,把能加的福利加上去,来确保水果价格处于合理区间,不要让小小水果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