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互尊重中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特约评论员陆玄同

  五月的北京,夏风拂面。这座千年古都,再一次向世界张开怀抱。

  5月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隆重开幕,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代表共计2000余人齐聚北京,共襄文明盛举,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同时他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璀璨的亚洲文明来源于交流互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汲取养分、寻求智慧,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而在相互尊重中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务之急。“和而不同”的思想历史和现实基础决定了文明只有交融,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文明是平等的,不管何种文明,先有本文明的自信,才能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中绽放异彩,而相互尊重是一切文明和谐相处、交流互鉴的基础。若想要了解各个文明的真谛,就必须秉持谦虚包容的态度。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就不会有今日之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论语》,从造纸术到印刷术,从长城到吴哥窟,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华文明的赓续彰显着自信,也述说着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比较中西文明时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中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文明亦如此。脱离交流互鉴这一有效途径,而高举陈旧迂腐的“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是落后和不自信的表现,这种零和思维的背后是不见底的深渊,越是想凝视的人,越会被拉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马克思、恩格斯曾断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从亚洲文明的发展来看,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诸君试看,《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显然,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缓解冲突点、缩小分歧点、扩大共同点的有力工具。在当今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碍。而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搭建起亚洲文明互学互鉴的平台,推动亚洲各文明、东西方文明展开平等的互动与对话,进一步促进多样文明繁荣发展。

  在中华文明架起的这座桥梁上,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凝聚共识,在携手前行中同筑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续写更辉煌的明天。(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