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风波”是一堂版权保护课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的黑洞照片

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的黑洞照片

  “视觉中国”火了。火得猝不及防,而又跌跌撞撞,节奏不稳。而这些都缘于一张图片的版权“纠纷”。

  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在网上瞬间刷屏,网友正在P图P得不亦乐乎之时,有网友称,视觉中国已经在国内拿下了这张黑洞图片的版权,打上“视觉中国”标签,并注明此图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戏谑的是,有媒体采访了欧洲南方天文台,对方表示“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与我们联系。”而后,又有不少网友发现,就连国旗、国徽、学校校门、公司大门、企业LOGO及报纸版面等图片都被视觉中国“售卖”。

  众声讨伐,一系列连锁反应很快袭来——视觉中国被网信办约谈、两次道歉并关闭网站整改、今日开盘股价跌停……国家版权局表态称,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看来,“视觉中国”的尴尬遭遇,正说明了那句老话——“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但显然,对于与视觉中国有过“交手”经历、或者动辄莫名“被侵权”的个人和自媒体来说,这份“还”,似乎来得还是迟了一些。

  进入“读图时代”,没有人会质疑或反对图片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版权得到合法保护,创作者才有创作的主动积极性,图片版权市场生态才能生机盎然,也才能进一步涵养使用者的版权意识。问题是,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姿势来保护版权?

  是公开透明还是变相“碰瓷”,是合理标价还是“漫天要价”,是构建良性商业模式还是“把索赔当成一种主要盈利模式”?换一种说法,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视觉中国”追求投资者的利益并没有多少原罪,可万万不能忘了赚钱的手段要正当合法。企业既有盈利的责任,也有更广的社会责任,需平衡好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从这个角度观察,视觉中国遭遇的风波和危机,正是一堂宝贵的版权保护全民普法课。保护版权,如今的确已是社会共识,更不缺少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对图片的权属、使用、侵权等等都有清晰规定。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商业公司依靠自己的资源和体量优势,长期在法律的空白地带打擦边球,搞“暗黑规则”。这些小心思、小动作,应该提早被监管发觉,及时堵上。

  有数据显示,中国版权图像素材2017年理论市场规模186亿,实际市场规模14.6亿,正版率仅8%。国内图片侵权普遍,有64%的摄影师经历过图片被盗用,其中28%为商业盗用。这说明版权保护,前路依旧漫漫。“视觉中国”身上究竟有多少“灰尘”,需要在法治框架内尽快涤清并督促其整改,别轻飘飘放过“视觉中国”的问题,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毕竟,其他图片网站也并非高枕无忧。如何在图片创作者、使用者和交易平台之间,建立起有效、长效、高效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更关键一步。(特约评论员 李松林)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