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讲,系统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五年来,这一展现中国文明观的思想被普遍接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各种文明都有其独特价值。所谓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助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不均,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多种文明,包括璀璨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等。文明存在差异,却无优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却无高低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值得尊重。到了现代,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等交相辉映,都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人类应求同存异,力避文明冲突。文明冲突作为不同文明的民族或国家之间交往与融合所产生的副产品,对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与正常演进存在巨大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会给文明交往与融合带来负面影响,处理不好的话会严重阻碍正常交往与融合进程。第二,文明冲突会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破坏和平发展的世界大环境。从当今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角度讲,文明冲突不利于人类发展,它往往给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挑战。第三,文明冲突可能会带来人道主义危机,引发人道主义灾难。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很多人道主义危机和灾难,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类要超越文明冲突,需要摒弃对各文明高低、优劣之分的狭隘思维,需要各国通过交流互鉴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时代主流,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华文明是推动世界各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强大中流砥柱。各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丰富自身,也只有能够包容并交流互鉴的文明才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进而彰显强大生命力与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极具特色的文明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支撑。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展示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极强的包容性,坚信文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促进融合,融合推动进步。这种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是帮助世界打破“文明冲突”自我实现预言的“法宝”。只要各文明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就可以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备受国际社会瞩目。这一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强调各文明互鉴共进,通过文明交流增进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繁荣进步,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则为各文明交流融合、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主张交流互鉴的中国文明观提供新的注解。(作者张茂荣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