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推广,愿望虽好还需打通多重痛点

央视网评论员拙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共913家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名单,这给很多产妇及家属们带来了重大利好。分娩镇痛即我们常说的“无痛分娩”,即使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分娩镇痛可以让准妈妈们不再忍疼痛的折磨,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并有助于产妇恢复健康。

  生孩子到底有多疼?有一种说法:如果把疼痛分为10个等级,分娩之痛接近于最高级别。调查显示,我国约44%的初产妇表示生产过程令自己“痛不欲生”。然而,作为减轻分娩疼痛的有效手段,我国分娩镇痛的实施比例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关新闻报道显示,中国的分娩镇痛率仅为10%,而西方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可达85-98%,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已经是一种常态和被广泛接受的观念。就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现状来说,分娩镇痛既是患者就医的痛点,也是医疗服务的痛点,只有直击并打通多个痛点,才能有效满足百姓尤其是女性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首先,我国对于分娩镇痛的科普教育普及不够,造成一些孕产妇及家属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对分娩镇痛的认知程度较低且存在多个误区。比如,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人完全不了解有何技术可以帮助减轻甚至消除分娩之痛;再比如,由于传统的生育观念作祟,有些产妇家属缺乏对产妇的关怀,认为“生孩子哪有不痛的”“忍一忍就过去了”,甚至有些产科医护人员也会要求疼痛难忍的产妇“忍疼”“不要哭喊”;更有甚者,认为分娩镇痛中的药物会对产妇及新生儿造成伤害。因此,在推广分娩镇痛的过程中,要建立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定期宣教制度,提高产妇和家属对产痛危害的认识,同时也要对医护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只有整个社会对分娩镇痛的认知度提高,“无痛分娩”才能真正“通则不痛”。

  其次,麻醉医师短缺所造成的医疗供需矛盾也成为渴望“无痛分娩”的产妇不得不面临的一道难题。本周恰逢中国麻醉周。据报道,近年来,我国麻醉专业水平持续提升并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麻醉技术应用人群范围也不断扩大,但麻醉医疗服务现状依旧不容乐观,麻醉科医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稀缺资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约有7.66万麻醉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生仅为0.5人,而美国和英国分别是2.5人和2.8人。如果按照每万人拥有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目前还有30万麻醉医生缺口待补。在这样的现实条件限定下,“你想要的麻醉师正在抢救外科病人”的窘况在国内医院时有发生,麻醉师不仅超负荷工作而且分身乏术,产妇只能放弃自身“舒适医疗”的需求,向危重病人让步。面对日益增长的“舒适医疗”需求,麻醉医生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免于疼痛折磨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从国家层面上推广无痛分娩,回应了人民群众渴求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关切,体现了对女性生育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或许是医疗改革进程中的一小步,但却是我国向以人为本的生育文明迈进的一大步。问题倒逼改革,需求催生供给,无痛分娩在我国刚刚起步,虽是形势所需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国家、行业、社会多方发力、协作助推,才能让“无痛分娩”不再被视为“矫情”“娇气”的奢侈品,让孩子的生日不再是母亲的“受难日”。(央视网评论员 拙言)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