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舌尖上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特约评论员于孟晨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无饺子,不冬至。在各种各样的饺子陪伴中,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了。民间把冬至也称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漫长、白天最短暂的一天,也是真正严寒的开始。冬至这一天,人们或者结伴同行去饭店吃饺子,或者在家里自己包饺子。香喷喷的饺子味久久弥漫,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各地的风俗也大不相同。比如冬至这一天,北方人“家家户户吃水饺”,南方人则是“家家户户吃汤圆”。但不管是饺子还是汤圆,尽皆体现出代代传承的节日风俗。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到了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皇帝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中华古今》中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当然,随着岁月流逝,习俗也在传承中演变,而今冬至习俗越来越存在于中国人味蕾里。诸如羊肉泡馍、冬节丸、汤圆等等,都越来越成为冬至的“标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节日习俗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冬至习俗代代相传,就再次表明了这一点。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需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其理应渗透在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冬至优秀文化创新流传,也见证了文化的力量。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冬至习俗代代相传也提示着我们,在舌尖上体验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要珍重文化之根,为筑梦中国夯实文化自信。(特约评论员 于孟晨)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