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导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特约专家梁亚滨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召开,主题为“在颠覆性变革时代促进包容:规划共同未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针对峰会主题提出了中国方案——《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

  在演讲中,习主席首先对当今世界做出了高度概括的总体性判断,并随之指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但发展失衡未有根本改观。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但治理滞后仍是突出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塑造未来数十年各国的福祉利益,甚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正是怀着这样的高度责任心,习主席指出:“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中国的答案是“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为此,习主席提出坚持五个“导向”:“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这五个“导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阐释了发展的方式、目的、价值取向、动力和可持续性等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不可辩驳的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走闭关锁国的道路都行不通,只会导致落后和愚昧。在这方面,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现实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开放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也因此最为珍惜“开放”,在所有国内外场合最为坚定地坚持开放、倡导开放,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其次,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好处不是服务于某个个人或某个阶层,而是服务于所有人民,致力于提高所有人的福祉。这既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本质目的。第三,在主权平等和民权自由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无法离开其它国家的合作,相互依赖已经是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分析变量。只有相互包容和借鉴,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普遍的人民福祉。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包容的经济政策,本质上是切断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这种“脱钩”的政策从轻处说是失去借鉴的能力,最终阻碍经济发展;从重处说是剥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主动选择孤立,还是被迫忍受制裁,所有与国际主流经济活动失去联系或联系被极度限制的国家都不得不忍受严厉地经济衰退、萧条甚至濒临崩溃。所以,包容导向所带来的交融互鉴,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权利。第四,与纯粹的经济增长不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增长可以通过扩大生产和市场来实现,但终究是同一维次的活动。发展意味着新的经济业态和增长模式的出现,是更高维次的经济活动,就像机器制造之于手工生产。历次工业革命已经证明,唯有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点。当今世界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难以再持续过去的增长模式,只有通过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才能实现新的、真正的增长。最后,经济发展有其特殊要求,无论是创新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各国相互包容之下的交融互鉴以及国际贸易,都需要一整套系统的国际规则。基于规则的全球治理是各国良性互动的最大公约数,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保证。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结果,同样是中国与世界健康互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成功同样是世界的成功,中国的经验同样是世界的经验。只要各国能够真正坚持并做到习主席所提出的五个“导向”,我们就一定能够同舟共济,“握稳舵盘、把准航向、齐力划桨、乘风破浪,共同驾驶着世界经济的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作者梁亚滨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