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语”近人》中读懂守正创新的味道

特约专家王传宝

  近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隆重播出,目前已经播出四集。这种集思想、文化、历史、故事于一体的节目形态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很多种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以一种轻松而又有趣的方式走进广大观众心里,《平“语”近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平“语”近人》以符合节目特点的形式创新了传播形态。《百家讲坛》是一档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类节目,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已经形成了品牌,获得很高的美誉度,形成了一群忠实的观众群。这样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节目,能不能用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观众的反应和舆论的反响来看,《平“语”近人》显然是很成功的,成功的关键在于既准确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又不脱离栏目的定位和自身特点。节目巧妙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环节,选用相关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对名句进行解读,让观众在领略名句原义和背景的同时,再结合总书记引用这些名句的讲话语境进行思想解读,场上场下随时互动,荧屏内外高度贯通,思想文化水乳交融,观众既领略了领袖情怀,又丰富了历史知识。节目既普及了中国文化,又以轻松的方式传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节目形态,符合传播规律,犹如清风扑面,让人为之一爽,又宛如一股清流,流淌在观众和网民的心间。

  《平“语”近人》是对实践和强化中国文化自信的最生动体现。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在各类文章和讲话中大量引用中国典籍中的经典名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为我所用,为全社会澎湃文化自信做出了表帅。这档节目,既有解读总书记文化自信的根源之意,也有致敬中国文化的意味。从播出的前四集来看,《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分别以为民、民本、立德、家国为主题,节目设计的多个环节以不同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多层次的解读,既有历史故事,又回味经典,既结合现实案例,又高度服从主题,散而不乱,张驰有序,在领略经典文义之美的同时,又能深沉感受总书记的家国、为民情怀。文以化人,明礼修身,载言载道,日新其德。专家学者条分缕析,丝丝入扣;经典诵读赏心悦耳,回味无穷。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解读思想的过程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脉动。

  《平“语”近人》探索了思想理论传播的新路径。思想理论传播,不能曲高和寡,自说自话;不能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能以为我中心,画地为牢。任何思想理论最终都要以走入人心为要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理论性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生态丰富多彩、传播方式革命性变化的今天,如果还以传统的方式来传播,效果当然会有,但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满意。《平“语”近人》以举重若轻的方式,以小见大,将最能代表习近平思想的精华片断择出来,用一个主题之线串起来,通过各种方式的解读和演绎,将深刻的思想、宏大的主题以隽永的名句凸显出来,最终形成了一串思想理论的珠链。理论把握有底气,思想传播接地气,取得了既有点头率又有点击率的好效果。这种尝试,值得借鉴和推广。

  近年来,一些文化综艺节目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传播率。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让人在身心愉悦的审美情境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之美、意味之深。还有一些理论传播节目,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如《马克思是对的》等等,以最契合人心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以清泉润地的方式进行传播,引起强烈共鸣。实践证明,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只要敢于解放思想,就一定能够趟出新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无数生动的传播“点”和共振“点”。要做好这一思想传播的大文章,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大胆尝试,而《平“语”近人》就做出了一个经典示范。(作者王传宝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