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餐问题频出,说好的监管呢?

央视网评论员拙言

  最近,两则关于“学生营养餐”的新闻刷屏,引发各方关注。

  9月12日晚,新浪微博网友@Haitaode发布微博,“我老家,河南某县,一个学校的学生营养餐”,所附视频显示学生在排队领饭。视频中,所谓的营养餐只是每人半碗素面条。而公示栏里的菜谱明明白白地写着,当天的菜品应为鸡丁炒西葫芦、苞菜、蒜苔、大米粥。13日晚间,河南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声强调,确保4元膳食补助全部吃进学生嘴里。据最新消息,事发地河南省商水县已经对此事作出初步处理,多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9月3日,江西万安县部分学校学生营养餐出现疑似发霉、变质等问题,有家长反映孩子午餐后出现腹痛。根据万安县顺峰小学学生家长提供的诊疗证明书显示,有学生被诊断为食物中毒。9月5日,万安县委宣传部通报称,已启动对疑似胃肠道疾病的排查。相关部门已经依法依规对餐食供应方万安珍百味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处理。(9月6日,新京报)

  被调包减料的营养餐、发霉变质的营养餐、蹭吃学生营养餐的老师……搜索近几年相关资料,一些关于“营养餐计划”的负面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为何一项好政策在实施过程之中却变了味?只有一个原因能说明问题:监管不严。

  2011年11月,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率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计划”)试点工作。《意见》规定,连片特困地区营养餐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年补助总额达160亿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2014年,财政部进一步将营养餐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天补助4元。2016年12月,教育部举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省部签字仪式,这标志着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由重点突破进入了全面覆盖的新阶段,也意味着“营养餐计划”将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学生。

  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使试点地区农村学生上学饿肚子、吃凉饭现象基本消除,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从宏观效果上来看,这项惠民政策为保障贫困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国家的巨额财政投入,在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眼里却成了诱人的待分割的“蛋糕”。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再加上一些地区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不法之徒钻空子乃至形成“潜规则”,国家财政资金成了违法者的钱袋子,贫困地区学生的利益更是直接受损。

  一项好的利国利民政策的实施,必须要做到监管有力且有效。监管必须未雨绸缪,只有让监管跑在问题前面,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好的政策执行起来不走形,才能杜绝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动歪脑筋、想在惠民政策上“分一杯羹”的企图;监管必须是“带电的高压线”,无论是追责还是问责必须有力度有刚性,否则就是毫无震慑力的一纸空文;监管必须针对痛点、难点甚至是疑点问题,才能让各项措施真正落地起到实效;监管必须织密网,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确保每一份营养餐都吃得安全,每一块钱都吃到学生嘴里。

  在2012年6月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中明确规定:实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负责人应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营养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试问,如果河南省商水县和江西万安县相关学校负责人能做到陪吃,被调包甚至发霉变质的营养餐还能流入孩子们的口中吗?

  一碗偷工减料的素面是小,其所触及的百姓利益为大。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和良心工程。在“学生营养餐”的问题上,不仅安全和营养不能流失,监管者和执行者等相关部门的良心更不能流失。正如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委网络管理中心官方微博@商水发布对此事做出的回复中所承诺的一样: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加强监管力度,这不仅是商水县应该做的“亡羊补牢”工作,也应该是其他地区引以为鉴的教训,唯此,才能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惠及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央视网评论员 拙言)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