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打得赢、赢得久

特约评论员王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要打赢这场硬仗,必须充分发挥群众主动性,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想脱贫、能脱贫、真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动性,而这需要他们有想脱贫的志气。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对象,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自发动力是影响脱贫攻坚最终成效的重要因素。但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有部分贫困群众依然抱有“等靠要”的思想,企图靠政府送米送油送钱来过上好日子。因此,扶贫先扶志,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改变思维,变“政府能给我多少钱”为“我怎样才能脱贫”。换言之,脱贫攻坚要从解决“志穷”入手,注重由内往外“扶”,让贫困群众从里到外“富”。

  在这方面,江西省龙南县做出了有益尝试。龙南县在乡镇中心村探索建立“连心超市”,让贫困户用积分来兑换里面的大米、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而这个积分,则由贫困户做好事、参加公益劳动而得。可以说,“连心超市”构建了让贫困群众依靠双手创造价值、摆脱贫困的双向激励机制,教育引导着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过上幸福生活。龙南的这一做法,既改变了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消极心态,也增强了他们“助人自助”的生活动力,并顺带着解决了村民自治能力弱、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等难题。在“连心超市”的带动下,农村的“懒汉”少了,通过双手和劳动脱贫的人多了。

  解决了脱贫的主动性问题,还得让贫困群众真正能脱贫、真脱贫,而这需要他们有脱贫致富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这一思路,龙南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就业扶贫”“包村脱贫”等扶贫方式,不仅让一些贫困户靠产业扶贫贷款成为了股东,每年可坐享分红数千元,还让一些有手工技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靠打铁、弹棉花、做鞋套、编织等劳动形式,成了手工坊、脱贫车间的工人。政府和扶贫企业的创新创造,帮助一批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过上了向往的幸福生活。

  扶贫不是简单的“1+1=2”,更不能光靠政府和扶贫干部“剃头挑子一头热”,必须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让贫困群众有脱贫的心劲、意愿,不断提升他们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才能带领他们摘下“贫困帽子”、驶入致富“快车道”,进而拥抱小康生活。只有这样,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才打得赢、赢得久。(特约评论员 王燕)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