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好听的语文”成为普通话教育的模板

特约评论员王言虎

  19日下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作品发布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门办公区)举行。据悉,“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项目集结了70多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和顶级录音师,共同录制教育部审定的全部中小学语文课文,倾力打造一部高标准、高品质的“有声语文教材”。在19日下午的发布会上,首批100篇音频教材正式上线发布。

  这部“有声语文教材”的诞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要求的最新实践,将惠及全国1.5亿中小学生和900余万教师。习近平对青少年教育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殷切期望。“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回到母校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特别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谓“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没有积累起丰富雅致的词汇,就无法恰如其分地说话。在与人的交际上,孔子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语言不统一,掌握的词汇再丰富雅致,沟通起来,别人也可能犹听天书。所以,人与人要想交流无碍,除了“学《诗》”,也要会说标准语。听,说,读,写都是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手创建“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标准语工作从娃娃抓起,从课本抓起,正是希望,将来的每一个人,在认识方块字的基础上,还能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更重要的是,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

  数据显示,虽然全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平均已经超过70%,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和东部差距有20个百分点,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但很多农村和民族地区只有40%左右。普通话教育在农村地区存在普遍的滞后。

  这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从小缺乏普通话训练的孩子,在以后走向高校与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社交障碍。很多人在进入高校之初,因为不习惯说普通话,导致性格趋于内向,害怕交流,让自己错失不少锻炼与“出彩”的机会。甚至,还会影响以后工作机会的选择。

  二是,一些农村地区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语文训练。中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认字识字那么简单。传统语文教育最基础的训练是小学。小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所以传统语文教育,要识字,要辨音,还有考据。正如一些人所总结的,学习课文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心”。现代语文教育虽然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的限制,但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仍是同出一源,仍需要小学训练,由此,强调语文课文的标准化训练,就是应有之义。

  其实,所谓语文教育,从字面意思来看,本来就该有“语”有“文”,但以往的小学教育,可能重于文而轻于语,由此导致语文教育的偏颇。一些学生方块字认得,文章写得,但普通话却说不得,情感体悟不得要领。“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上线,让有声的语文浸入每一个中小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将更好地帮他们领会语文的乐趣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0年前,台湾组合SHE的《中国话》唱到,“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十年之后的中国,国力更加提升,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外国人都习惯说中国话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更要练好普通话。从娃娃抓起,就是夯实了起点。(特约评论员 王言虎)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