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的红与黑:拷问的是制度还是人性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李利娟

李利娟

大爱无疆的“爱心妈妈”、横行乡里的“敛财大姐”——李利娟一人分饰两角,直教人喟叹传奇演技。

十几年前,河北女子李利娟因其收养孤儿的善举当选2006年度“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今年“五一”过后,她创立的武安市民建福利爱心村被撤销,其本人因涉嫌扰乱社会秩序、敲诈勒索等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今年53岁的李利娟和她的爱心村,顷刻从神坛跌入地狱。

地方部门指摘她的罪证,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爱心村是个“问题村”。据地方通报,当地民政局专门对李利娟下发文件通知,要求将孩子接入公办福利机构,但其拒不执行;在其所创办的福利爱心村,安全检查进不了门,公安机关采不了血,甚至对消防整改通知书也拒签。二是李利娟把孩子当博弈工具。比如地方通报称,李利娟曾为了阻挠一起重点工程建设,让残障儿童坐到基坑边、往基坑里跳、往施工车辆下钻,把孩子们置于危险境地。三是“爱心妈妈”就是个“敛财大姐”。据武安官方发布的消息,经公安部门初步查明,李利娟名下存款有2000多万元,美金2万元。这些钱能否说清楚合法来源,眼下似乎还是个谜。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在舆论的一片诘责声中,我们更应该冷静反思是什么让这个十几年前古道热肠的“爱心妈妈”蜕变成今天的“敛财大姐”?反观她的蜕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并不复杂却一直不肯触碰的故事。

人性参差多态,善恶难以尽言。坦白说,在千难万劫之后,说李利娟“一无是处、浑身是毒”的论调和当年“零瑕疵”的感动一样叫人极不舒服。她自1996年以来陆续收养了118名遗孤,尽管数字存疑,总归办了些事。在纷繁复杂的大爱故事里,恐怕未必都是编纂。再说,捐钱的也不都是傻子,李利娟演技再是“666”,估计也难以骗到所有慈善者。

说这些的意思,并非要为李利娟背书,而是我们在反思“爱心妈妈”事件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忽略了事件背后最值得关注的真相。

李利娟犯的事儿,估计是板上钉钉的。在这个法治社会,我们相信司法部门会秉持谦抑原则审慎考量。不过,我们要反问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谁在背后给极度膨胀的李利娟“吹气”呢?这十多年来,李利娟曾先后获得国家、河北省、邯郸市众多部门、机构授予的“爱心妈妈”、“感动人物”等桂冠,且2008年起连续十年当选邯郸市政协委员。既然沉疴累累,何来这些荣誉?第二,“独立王国”般的爱心村,是“管不了”还是“不管了”?举个例子,地方部门一方面控诉其“拒不执行”,一方面却又温情脉脉持续送钱:有报道称,2017年当地民政部门发放给爱心村低保金、房租取暖费、房屋修缮费等共计127万多元。“虐你千百遍、待之如初恋”,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行政逻辑?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爱心妈妈”事件的真相,也许不过是“众人搭台、一人唱戏”的老样板罢了。事实上,“爱心村得到了省、邯郸市、武安各级领导,以及民政、公安、教育、医疗卫生等系统的大力支持”。既然早就病入膏肓,这些“大力支持”究竟是几个意思?

“爱心妈妈”终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人的错误、是人就会有人的执念。李利娟是坏了,但未必初心就是坏的;作奸犯科固然要惩戒,但民间慈善恐怕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理性看待、抽丝剥茧,才能寻得一个无欺历史的真相。

最后,还有一句话:当人性信马由缰的时候,制度须提醒其回头是岸。(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