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引领乡村绿色振兴

特约专家谭智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早在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全省就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久久为功,用扎实行动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这项工作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也开启了探索浙江乡村振兴之路,成为以生态宜居理念引领乡村绿色振兴的优秀样板,为实现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宜居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的优势资源和宝贵财富,还是中华文化的萌发之所和悠悠乡愁的重要寄托,更是广大中华儿女的田园梦想和亿万农村居民的热切期盼。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政策,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导致农村环境超载问题较为严重,农村资源严重透支、面源污染肆意横行,人居环境令人堪忧。党的十九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作为战略总要求的重要组成内容,充分突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恢复提升农村生态、重塑农村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

  理念引领,规划先行。首先,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将农村环境修复、生态保护问题放在乡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垃圾、污水、粪便的集中高效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其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再次,建立健全体现资源节约和生态宜居的科学规划机制,完善现有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做好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因地制宜,生态立业。树立生态立村理念后,将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例如,城郊地区可以引导发展物业经济、生态旅游、休闲农庄,纯农区、山区、渔区可以引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具有文化底蕴的地区可以引导发展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业等等,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通过保护“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将越来越多的村庄建成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受益者、维护者。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完善投资投入机制、参与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实现农民群众对乡村建设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这是保障乡村建设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村庄治理的过程中,通过正确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开发土地的情况出现。此外,乡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量巨大,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创新利益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入。

  改革先导,久久为功。在以生态宜居理念引领乡村绿色振兴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土地指标不足、建设资金短缺、规划模糊冲突、开发保护矛盾、政策配套脱节、群众工作难做等一系列问题,此时应具备足够的耐心,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树立以改革促进发展、久久必定为功的处事理念,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后,通过改革破除乡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此外,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借鉴浙江经验,还要建立健全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生态宜居理念引领乡村绿色振兴的路子,先实现农村的“美”,然后围绕农村的“美”实现农业的“强”和农民的“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就在一个个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中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作者谭智心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