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主动挤GDP水分,说明了什么

特约评论员黄帅

  新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忙着对本地的GDP“挤水分”,有的是公开挤,有的是“秘密挤”。例如,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核减2016年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核减幅度占原工业增加值的40%,占全区GDP比重约为16%。1月1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宣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2亿元核减为6654亿元,核减幅度约为33%。

  看到这样的消息,既让人觉得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在中国经济发展更看重质量和长远目标的时候,GDP适度“缩水”,反而是地方政府真实一面的展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虽然是“自曝家丑”,但好在让人看到了真诚。多年来,地方政府包括不少媒体乐于宣传漂亮的GDP数字,全然不顾其中的谬误和随之而来的风险。如今能陆续做到挤水分,出乎一些人的预料。

  最早爆出GDP掺水的是辽宁,其后吉林和内蒙古也曝出GDP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想做小动作,会越来越难。

  这就要谈到去年发布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当时,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讲到,方案实施后会“有利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质量”,而且“通过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能够提高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能力和水平”,其结果会使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更加精准,中央也能更明确知悉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既然有统一管理和筹划,地方上的“小动作”就会越来越少。而且,过去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通过GDP成绩为自己“邀功”,不惜大幅作假,甚至跟省里“买通关系”,而在强力反腐的举措下,这样的行为会得到遏止,而此前类似的行为也会随着反腐和廉政建设的推进而不断纠错——直到产生GDP“瘦身”的效果。

  由此看来,地方政府给GDP“挤水分”,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虽然这样的数字变化可能在短期内会给民众以失望情绪,甚至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但长远来看,却能起到刮骨疗伤的作用。

  一方面,它让舆论看到了地方政府开诚布公的行为,这对塑造“阳光政府”形象很有好处,承认错误比蒙蔽真相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此番行为,也能让相关部门看到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的真实问题,再针对不足情况加以改进。

  进一步说,让GDP“瘦身”,要放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来观察。比如,未来的经济增长如何保量又保质?地方政府如何处理“不能再唯GDP论”和“要出政绩”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恐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特约评论员 黄帅)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