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特约评论员黄帅

  前些日子在舆论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陈小武案终于尘埃落定。此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日前,教育部表示,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官方还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

  其实,有关大学老师性骚扰女生的案件此前并不罕见,但引起这么大的舆论热议,尚不多见。

  究其原因,一则在于涉及学者“资历”和“身份”远超一般的高校老师。“长江学者”作为中国学术界最高荣誉称号之一,其含金量不言而喻。“长江学者”竟然涉嫌性骚扰女生,这让太多人深感震惊。

  再者,陈小武案最早在网上爆出,由广大网友扩散信息。后来媒体介入,成为公众舆论监督的典型事例。因此,此类案件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

  一个案件最大的影响,可能不单单是本案中正义之声的归来,也在于通过一个案件推动相关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虽然目前“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的具体细则还没公布,但想必相关部门也知晓了此事的严重性,处理这类问题,不可不小心谨慎。舆论中对在校女生(在一些不靠谱的导师门下,她们的确成了弱势群体)的态度,从同情升华为理解,从所谓的“精神安慰”升级为“依法维权”。

  与此同时,中国的法制建设也愈发完善,我国法律早在十几年前,就明确反对性骚扰——按照法规:“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

  从单独案件向制度建设的转变,体现了社会正义和法律正义。当前,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可谓势在必行。

  以笔者之见,这个机制至少要满足两点:其一,追责明确。过去,一些人不把性骚扰当回事,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意识,甚至有高校老师认为随意对待学生是自己的“自由”。当类似事件发生后,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查清事实,明确责任,依法依规作出惩处措施。其二,注重惩戒。正所谓惩前毖后,即使法律的惩处不会缺席,但这类事件对受害者的创伤却是漫长的,甚至是难以痊愈的。因此,对这类事件,当以预防为主。

  当然,女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有些“叫兽”故意设下圈套,学生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虎口”,到时候脱身就难了。而一旦遭遇伤害,需要在第一时间维护合法权益,尤其要注意保存证据,不能让任何恶行逃脱法律的惩处。但愿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也希望此案中的受害人尽快走出阴影,这同样是舆论极为关切的问题。(特约评论员 黄帅)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