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前摆“贡品”,如此心理安慰有必要吗?

特约评论员黄帅

  你见过考研前夕,考生“拜孔子”的景象吗?

  据媒体报道,在山东某高校,校园里的孔子雕塑上被摆满了各种吃的——“密密麻麻连头上都没有放过”。而且“有考生的供品包装精美,还给孔子写了‘求过信’,让人啼笑皆非”。

  相比埋头苦读、紧张备考的画面,与考研相关的新闻里出现几个“花边消息”,倒也不奇怪,但舆论场上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却十分有趣。一些人抡起道德的大棒,批评这是迷信思想作祟,甚至有人认为考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才会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思出现。不过,多数人的态度是理智的,并不会因为考生给孔子“贡品”,就用所谓的是非观加以评判。

  某种意义上,与其说这是一种仪式,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和年轻人的幽默。其实,即使是学霸,在面临考研压力的时候,也未必能“泰然自若”。毕竟,现在考研被外界赋予了太多“身外的意义”——比如,借助考研实现命运转折,跻身更高的教育层次,进而提升自己未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但是,这种将考研过度功利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与其说,一些人看不惯的是考生们“拜孔子”的现象本身,不如说他们反对将考研目标功利化。一来,考研不只是学历的提升,也在于为学术研究储备人才。二来,仍有不少人怀抱学术理想,备考过程也是在“享受”汲取知识和思想的快感,并非仅仅为了“升学”的目的。对他们来说,“拜孔子”之类的行为,就非常没必要了。毕竟,好的心态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尽力认真去做了,不论结果如何,也能问心无愧了。

  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往往越渴望得到的东西,越有可能得不到,也越有可能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心态失衡。笔者也经历过考研,深知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在追寻梦想的路上,精神焦虑的情况很普遍,而如何化解压力,则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正如有人把“拜孔子”当成“精神胜利法”,这类行为并不是心理慰藉的最佳途径。相比之下,和亲友的交流、和师长的沟通,尤其是和那些已经走过考研路的前辈聊天,可能更有助于考生抚平心思、安定情绪。

  总而言之,对“拜孔子”这类现象,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其实,人们在极度紧张中,往往会寻求一些精神上的支柱,不只是在考研中,在面对诸多人生难题时,人们普遍会选择心灵的慰藉和鼓舞。(特约评论员 黄帅)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