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破题,让家庭医生离家庭更近

特约评论员王言虎

  日前,“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上传出的一则“中国有超过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消息引起广泛质疑。12月20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回应质疑称,目前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里,家庭医生不同于私人医生,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以团队服务形式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包括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中国有超过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看字面意思,每个人都会觉得这很不靠谱。因为多数人理解的“家庭医生”,是指能随时对接自己医疗需求的医生,本质上注重一个“私”字。这样的条件,对多数人来说显然是乌托邦,所谓“超过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自然也就得不到认可。

  而卫计委其实是从另一个维度对“家庭医生”做出解释,家庭医生指的是能对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而且,只要这些人签约了家庭医生协议,就被纳入统计口径。也就是说,从这个维度上看,“中国有超过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是准确的。

  卫计委的解释,从数据上消解了公众的疑问。但医疗服务是重个体体验的,虽然从数据上看,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有家庭医生,但多数人的感受是,并没有享受到直接的诊疗服务。也即,在现实中,家庭医生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而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家庭医生之于中国居民,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家早有顶层设计。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制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眼下“中国有超过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的数据,正对应了《意见》中设定的目标。应当说,统计上没有太大问题。

  但一项服务,从制定到落地,尚有一定距离。对家庭医生而言,签约只是第一步,如何真正让居民享受到这一服务,完成通往具体家庭的“最后一公里”,才真正检验着这项良政的成色。从现实来看,实现这一步,并不容易。

  有媒体调查发现,家庭医生的硬性指标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施加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代签约”“只签约不服务”等“空壳”家庭医生,成为不少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状态;而有的村庄,贫困户家中看不到签约协议,在村卫生室和签约对象家中均查阅不到履约记录等情况,也验证了家庭医生流于形式主义的弊端。所以,签约率虽好看,但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存在悬置的现象。

  这个结果,并非是家庭医生不负责,而是指向着全科医生的短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开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达20.9万人。但要想实现2011年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名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中国至少需要28万到42万名全科医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科医生签约了,居民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权益照拂。进而言之,要想杜绝家庭医生的形式主义,让家庭医生从纸面走向实际,需要培养更多全科医生、提高家庭医生待遇等配套。制度上破题,才能解决全科医生滞留于统计与纸面的难题。(特约评论员 王言虎)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