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盗古墓?为钱蹲监狱,是不是傻!

特约评论员雷钟哲

96起文物案件,1100余件文物被追回,追缴的西汉鎏金编钟、琉璃发簪世所罕见……17日,由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陕西淳化“7·20”系列盗掘西汉古墓葬案宣布告破,警方经过一年多的侦查,打掉相互交织且组织严密的8个盗掘古墓葬犯罪团伙,共计91名犯罪嫌疑人落网,这是近年来全国破获的重大文物犯罪系列案件之一。

“要想富,盗古墓”是一段时间以来坊间流传的一个俗语。不少急于致富又不走正道的人为了实现致富梦想,铤而走险地踏上了这条通往泥淖的歪路。当然,巨大的利益诱惑是其犯罪的最大驱动。在文物盗卖黑色链条中,一件文物从最初的盗掘者手中经四五个层级转手,最终价格可以翻至百倍,每一环节都能获利。就像破获的上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之一张某供述他从两笔总成交价900万元的文物非法买卖中获利150万元。由于利润极大,本案中就有犯罪嫌疑人曾因盗墓判刑10年,出狱后依然重操旧业。——利令智昏、由此可见。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认识历史、还原历史意义重大。人类对历史的研究,往往就是由文物发现突破的,由文物实证支撑的。不久前媒体报道,高陵杨官寨考古新发现中,不仅有望佐证“壮士断腕”的典故,还有可能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5500多年前。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仅此就能一叶知秋。

正因为文物具有这样的价值,所以它也成了不法分子眼中觊觎的猎物,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而且这些年破获的一系列盗掘文物案件中,不乏有专业化、组织化的盗墓团伙,呈现家族式、团伙式、职业式作案特点。其中既有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的文物掮客,还有高价收购文物的“收藏家”。他们之间彼此勾连,形成相对独立又互有交织、错综复杂的犯罪网络,以至完整的文物盗、贩黑色产业链,也在猖獗活动中孕育成长、破胎而出。

客观地说,文物尤其是田野文物保护并不容易。有的皇陵动辄就有几十平方公里的面积,巡视一圈亦属不易,时时监管难度更大。所以就得穷尽一切办法,加大人防、技防投入,引入无人机巡查等最新科技手段;加强文物行政部门执法力度,赋予其更大强制力,并层层落实监管职责。同时,还应对下游非法文物买卖加强打击力度,从交易环节斩断文物犯罪需求源头。——当这些短板补齐了,也许“钩弋夫人”等墓地,就不再遭受不法分子的惊扰,文物就能最大限度地成为“文化自信”的基石。(特约评论员 雷钟哲)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