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网络暴力,刘鑫除外”,谁是江歌案的输家?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遇害已过去一年。日前,因为媒体的一次报道,纠缠在江歌母亲和刘鑫一家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在蓄积数百天后又呈现在公众眼前。而这一次,卷入舆论风暴眼的,还有万千网友,不解、愤怒、鄙夷……各种情绪开始汇集交织,终于形成了近年来网络场上少有的公共事件。

  从媒体的描述来看,过去的一年时间,面对痛失爱女、天天为爱女奔走讨公道的江歌母亲,刘鑫及其家人的种种表现可谓冷血、残酷,甚至有些恶毒。当一个人面对如此悲剧,但凡有一点人情温暖,有一些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恐怕都不会这般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但刘鑫及其家人做到了。而这,正是引发江歌母亲张贴传单,积蓄怨恨,众网友齐刷刷出面声讨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歌案本身其实十分复杂。不仅案情成因和细节复杂,同时牵涉异域司法裁判,更交缠着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考量。目前,案件尚未宣判,属于专业性、技术性的探讨和法律认定还在进行中。但在另一边,舆论的强势介入、网络讨伐声浪早已愈来愈烈。

  “法律之外还有道德”,是很多网友对刘鑫发起网络讨伐的一面大旗,这本身没有问题。人们之所以会愤怒和大加讨伐,缘于刘鑫及其家人在其间表现出的自私、懦弱、“没人性”,这与社会普遍的道德认知和是非观水准严重相悖。但当前的网络讨伐,已经不只是一场口水仗,同时还引发了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攻讦中,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刘鑫及其家人的所有举动,哭或笑,坐或行,似乎都有错,都是该被唾骂和指责的对象。甚至,当一个人说出一句中立和分析的话,都会被网友立即回击“没脑子”、“圣母X”。而这,已经是一种网络暴力,或者退一步说,具有网络暴力的特征了。

  网友们的义愤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案件还有太多事实没有被完整披露。经由媒体有限拼凑和“还原”的事实,未必就是案件的全貌。刘鑫应当接受追求善良的人们的拷问,但不意味着没有边界。网络情绪会传染,舆论后果具有不可控性,那句“反对网络暴力,刘鑫除外”的说法,不尽负责。要知道,查清真相、让凶手付出法律代价,还需要刘鑫对其前男友(此案凶手)进行指证。因此,我不会呼吁宽容,此时让江歌妈妈和舆论宽容刘鑫,的确很难。但伴随公众对此案的关注,舆论可以少一些情绪,多一些克制。等待法律对刘鑫前男友、道德对刘鑫及其家人的“公正报偿”——一个人有多大的罪或错,就让其承担多大的代价。而这,需要时间。

  从某种角度说,事件发展至今,并没有一个赢家。此案真正的凶手陈世峰,似乎在大家的“一致对刘”之下被淡化;江歌母亲和刘鑫之间,也没有收获理解或和解,反而,矛盾和对立随着汹汹舆论加剧。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将犯法者绳之以法,让犯错者面对其该承担的道义代价,我们才能走出类似困境。(特约评论员 李松林)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