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自创门派、私下约架……治理“武林”需要这剂良方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不仅门派众多,功夫繁杂,而且“江湖”礼仪和规则格外讲究,并非如一些武侠电影成天嚷嚷的喊打喊杀,你死我活。然而,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也滋生了一些乱象——自创门派、自封“大师”、私下约架、互相攻讦……不一而足。特别是,一些“半吊子货”长期在“江湖”里浑水摸鱼,好生惬意!

  这不,有关部门开始出手整顿了,一些“大师”可能要现形了,“半吊子”的生意可能也做不成了。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意见》要求,武术从业人员和习武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武术观,不得有自创门派、私下约架、恶意攻击、相互诋毁、歧视他人、虚假宣传等方面行为。

  这道“整肃令”,来得正是时候。如果大家记忆力够好,恐怕还记得前一阵子掀起的那场巨大的“太极风波”。事实上,近几年,类似“约架”或者“不服”的案例并不鲜见。事件每每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一些“大师”的身份及其功夫也饱受质疑。以前人们总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时代发展至今,一个人究竟是“大师”还是“赝品”,是师出名门、正宗血统还是“杂交品种”,“新新人类”也是可以看穿一点门道的。

  遗憾的是,能够看穿门道的“新新人类”,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依旧凭着对武术的一腔热爱和虔诚向往,仰望着那些“大师”,并唯“大师”马首是瞻。一些“大师”也正是瞅准了其中的监管空子和勃勃商机,依靠各种手腕和方式,赚得盆满钵满,活得红光满面。只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违法违规或者假冒伪劣,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江湖”案例,不仅让人看了热闹和笑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华武术的形象和招牌。整顿不只是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民众所吁,是荡清“江湖”,还“江湖”本色的必要一步。

  面对武术领域涌现的种种乱象,法律和整顿的力量并未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等法律早就对乱象有过严格规定;而在今年5月,针对武术狂人的各种“约架”,中国武协也公开发文表示“坚决反对‘约架’等违法违规行为”。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显然,此次国家体育总局的发文盯准了新现象、新情况,下了一剂更具“疗效”的猛药。

  治理“良方”有了,关键就在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明晰责任主体,严格问责手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事事可追溯,人人可监督。针对“约架”、互相诋毁、歧视等现象,一经认定查实就要照章严肃处理;而对那些虚假宣传、过度炒作、“自我陶醉”的“大师”,更要依靠“群众战术”,鼓励举报监督,揭开其“画皮”,将其终身逐出“江湖”。

  一个健康文明的“武林”,见不得“半吊子”,更容不下“冒牌货”。规范的力量不缺席,治理的脚步不停步,才能还真正的武术从业者以尊严,还“江湖”一片清澄,为中华武术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特约评论员 李松林)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