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作业”做减法,师资力量还需做加法

特约评论员谢伟锋

  “小时候放学回家,爸妈在看电视,我在做作业;现在下班回家,已当父母的我,还在写作业。”最近,一篇名为《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的文章,引发各地家长对于“家庭作业”的集体吐槽。多年来,学生家庭作业从“家长陪做”到“家长主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家长作业”在朋友圈刷屏,在背后起主要推手的,是已为人父人母的80后。70后辅助孩子小学奥数感叹“智商不够用”已成过去式,如今,80后对现阶段辅助孩子必须“语数英史地政物化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语境感叹“时运不济”。家庭作业里的无奈和焦虑,也凸显出当前教育资源的严重透支。

  按照正常的体系表达,家庭作业应该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家长督促的“三方协作”。在这个形成循环的体系中,如果三方能履行好自己的本职,那作业的字里行间就没有那么多酸楚可言。但真实状况却是,“三方协作”的平衡早已被打破--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是稀缺品的维度下,承担教育主力的教师不堪重负,无形中把家庭作业“授业解惑”的压力给溢出了,任务被间接地递交给家长。家长在几乎没有备选方案的情况下,不得不半推半就地扮演起尴尬的“助教”角色。“家长作业”,自然让家长们陷入案牍之劳形之中。

  教育的资源透支,从一线到五线城市,概莫能外。甚至城市级别越小,资源透支的可能性越大--城市原有的中小学还是原有的存量,但城镇化进程却导致了学生流的增量,两相对冲,问题则更加凸显。再负责任的老师,面对比例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例,也确实很难做到“雨露均沾”。而在家庭作业方面,却又产生了现象的背离--因为大人对小孩赋予了太多的期待,因此,手工、表演、才艺等“加分项目”渐渐成了“规定动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多地被“大撒把”般的技能输出所替代,而后者中甚至有了“军备竞赛”式的你追我赶。在其中按下“快进键”的家长,最终折腾一圈,却发现自己成了五花八门式家庭作业的“接盘侠”。

  不管是亲自开方程式答题,还是代劳做手工剪纸,“家长作业”都错乱了教育的初心。这种已成社会热点的现象,需要进行纠偏。今年10月23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从作业、考试、课程10个方面,对中小学课业作出30条细化规定,从大方向上规避“家长作业”的状况。“家长作业”的焦虑,或会因为行政命令的出台而得到些许缓解,但真正的根子问题还是教育的供给不足--资源被透支,教师精力出现供给矛盾,即便在给学生作业减负一浪高过一浪的语境下,家长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他本不该也不擅长的一些事务。

  不该有的“家长作业”要做减法,师资力量就要做加法。否则,原本就不占据强势地位的家长就只能越俎代庖,充当“助教”。要缓解这种矛盾,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还需要加码。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连续5年GDP占比超4%,这已显示出国家的倾力而为,但对于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依然需要口子再开大些,并在对民办学校尤为重要的社会认可度和政策扶持上予以帮助,避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不妨试点小班化的模式,一个班级三十人左右,避免“我和老师之间隔着一道人海”。在教育人员配置合理的情况下,压力传导给家长的概率将大大减少。当然,这种现阶段看起来颇为理想化的愿景要得以实现,还需要有关部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是。(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