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主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
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我国着重解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美好生活,就是老百姓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美好生活”指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布局新时代新发展,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研究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形式,抓住主要矛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经过长时期特别是过去五年的快速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我国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22日在答记者问时所说,“中国教育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个子大了,说的是现在我们每年有2.6亿多学生;骨架壮了,就是说我们教育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地区布局在公平方面有了进展,在质量方面有了提高;颜值高了,就是说我们人力资源培养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取得的教学成果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五年时间我国教育投入由2万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迈向4万亿元大关,年均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人民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有了系统性的提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其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过去是人们想上学,现在是人们想上好学,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发生了一个质量型的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建设教育强国,就要把一个个民生利好政策,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美好生活”提质增量。这就是陈宝生部长在记者会上所说的教育领域派发的四个红包--“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77.4%提高到85%;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化解择校热,完全消除大班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2.7%达到50%;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就要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补短板,就要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更大群众基数的“美好生活指数”才会有更大提升,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根本人力支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遵循上追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教育是“美好生活指数”中的重要增量之一,本着对国家民族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注重内涵发展,以改革突破推动质量提升,努力回应新时代人民对教育的新期待,我们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