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民生”……10月22日上午10点,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记者招待会,邀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提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五年,民生的保障与改善让全体国人有了切身感受,拥有满满获得感,也都在获得感中升华了生活品质。十九大报告提供了最直观的信息:从“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到“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从“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再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最体现民生质量的领域,无不有了长足进步。
高铁拉近了人民与梦想、与美好生活的距离 图片来源: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招待会上,相关部委负责人也公布了更具体的民生成就。以教育为例,“我们五年时间,用于教育的投入,由两万亿元突破了三万亿元大关,正在迈向四万亿元大关”“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接入,五年前是20%多,现在90%多”“这五年,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90%以上的残疾儿童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2017年,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报名15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是五年前的36.5倍”……所有的成就,都不止于数字上的鲜亮,数字之上的获得感,人民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
安远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有了优美的校园环境 图片来源:安远县委宣传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保障与改善的背后,与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息息相关,与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息息相关。早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庄严表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优异答卷诠释了责任的分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之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大美赣南描绘出幸福民生图景 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惠民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这就更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国以民为本的现实注解,也是凝聚人心、提振民意的制度安排。正因如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已成为中国最普遍的图景。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了“八个更”: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正是民生领域的八个方面,每一个更,都意味着民生保障和改善上了新层次,都意味着国人的获得感更强,都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章贡区政府为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了养老服务,图为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锻炼身体 央视网郑芳摄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需从补齐民生短板入手,仍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仍需在办民生实事上找到切入口。让人满怀期待的是,十九大报告布置各项工作时,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作为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的内在要求。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立足民生保障和改善新起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感受到高质量的获得感,人民对未来就更有坚定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更有前途,民族复兴的道路就更有奔头。(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