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我和老公相识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就读于苏州铁路师范学校,每次从湖南武冈的偏远山区到苏州,都得经历一番三天三夜的舟车劳顿。
那个寒假,我们从苏州到上海火车站转车回家,在上海回娄底的列车上认识了当列车员的老公。后来才知道,老公全家都是客运段职工。他父母和他们仨兄弟都是跑过车的列车员。几十年岁月沧桑,他们就在滚滚的车轮之上,度过了他们的青春,也目睹了铁路旅途的各种变迁。
公公年仅12岁就成了孤儿。听他老人家讲述,当年他父亲是参与桥梁设计的,在哈尔滨铁路建设施工中牺牲了。成了孤儿的他饿了在车上吃,累了在食堂睡,列车成了他流动的家,直到他年满18岁成为一名铁路正式职工,成了支援大西南铁路建设中的一分子。说起当年跑车的经历,公公就一个字:“苦”。那时候,他跑佳木斯到哈尔滨,北方的列车上一到冬天北风呼呼漫天飞雪,绿皮车上没有空调,那种凛冽和寒冷可想而知。
1982年,公公和婆婆都在怀化客运段工作。婆婆也跑车,她跑怀化到柳州,全程14个多小时。一开始,她跑的是蒸汽机车,再后来才跑内燃机车。车上工作最困难的就是搞卫生。尤其是蒸汽机车,因为烧煤的缘故,车上卫生条件差,列车员必须一到站就抹扶手,每到大站还得清洗车体上的黄杠,路途都要下功夫清理卫生死角。每回列车到达终点,掏暖气管,搞卫生,常常两个小时才能打扫完毕。公公跑车时椅子是木制的,婆婆跑车时开始有了皮椅,但是每趟车退乘给坐椅“刷头油”这道清洁工序却是马虎不得的。另外,每趟列车上,列车员还得负责查票,手动补票,几乎很少有时间能够休息一下。
90年代左右,老公和他的两位兄长也都成了铁路职工。两位兄长是列车上的厨师。老公跑怀化到上海的K1473,每趟车出乘有38个小时左右。在列车上熬夜是常有的事。因为熬夜,饮食不规律,他的肠胃一直不太好。
那时候,我家在偏远山区,假期返校买火车票,最起码得坐4个多小时汽车到邵阳,再在邵阳火车站排上长长的队伍,在酷暑或严寒中漫长等待。为了返回学校,我常常求助于娄底或湘潭的同学,在卧铺一票难求的假期,钻车窗、挤餐车、金鸡独立,都是常有的事。回想往事,老公说当年小小的我背着重重的行囊让他心生怜惜。而当时未实行实名制,在人满为患的假期里,老公在车上查票、补票,为旅客服务,也不是一般的辛苦。
令人欣喜的是,铁路从未停止提速的步伐。而今,普速列车到上海,只需20小时左右,节约了近一半时间。更令人惊喜的是,2014年底沪昆高铁湖南段开通,怀化与上海之间已经7个小时便可抵达。
怀化开通高铁首日,公公和婆婆按捺不住兴奋之情,带着我的女儿一起去体验了坐高铁的感觉。与自己当年跑车的经历相比,天壤之别的感受让老人不禁感慨:“现在这年代,真的好啊!”
而今,我的老公已成为一名高铁列车员。在舒适快捷的高铁上,他不再需要周而复始搞卫生,不再需要候于车门逐一查看车票。实名制的实行让旅客出行更从容,列车员的工作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熬夜少了,卫生好搞了,车上也没有那么摩肩接踵了。今年暑假以来,高铁外卖让旅途餐饮“动”了起来,“复兴号”也以350公里时速从京沪铁路,从京津冀,一步步驶向我们的生活:今年国庆期间,湖南管内每天开行2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了!
“中国标准”跑出“中国速度”。“复兴号”载着国人满满的自信开跑,让中国铁路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身为铁路人,我们为铁路的日新月异而高兴,而身为旅客,当我们乘坐着高铁,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奔上“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当我们以更快的速度奔向“回家的路”时,这种幸福感又岂不是真真切切的?
“希望我能早日跑‘复兴号’,到时候,旅客坐车就能更快了。”老公说这些时信心满满,女儿却抢过了他的话:“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高铁列车员,以后我跑车肯定比爷爷奶奶、比爸爸和伯伯们跑车的条件会更好,速度会更快,坐车也会更舒服了。”(作者 胡辉)
央视网 2020年10月4日
央视网 2020年10月1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30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8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
央视网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