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女生教材”,好尝试尤需好教育者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9月26日问世的上海小学版《花样女孩》,是全国首本专为小学女生编写的教科书,供沪上四、五年级学生选用。《花样女孩》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责编张志筠说,去年8月,上教社出版了男生教材《小小男子汉》,如今,为小学男生和女生都配齐了性别教材,上海在全国是开先河的。


  在传统语境和社会现实里,国人往往“谈性色变”。对于孩子在这方面的好奇与疑问,也多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这样的“惯性”,导致我国在性别教育及性教育方面,不仅质量良莠不齐,总体形势更不容乐观。如今,在“小学男生教材”出版一年后,全国首个“小学女生教材”也开始面世,其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而从内容来看,该教材似乎也显得更“接地气”、更有含金量。据了解,全书以主题教育为切入,分为《我是女孩》、《美的追求》、《保护好自己》、《人际财富》、《爱心天使》、《拥抱未来》六个主题。不仅主题鲜明,层层递进,更强调教育的贴近性,配图和文字注重引导而非“说教”。看得出来,这套教材的策划和编写花费了不少心血,值得点赞。
  不过,正如好马配好鞍,一套好教材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样需要给其配备足够优秀的教育者。这其中,教师的质量最关键,家长的角色认知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同样不能缺席。
  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知晓,过去,一些学校给学生教授生理心理、性教育课程的老师,多半并未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甚至,一些老师是由兼职其他课程的老师“借调”而来。如此,老师自己对于知识都是懵的,怎么能寄望他/她教好学生?因此,有了“小学女生教材”,更要有一批经过严格考核、扎实培训的师资力量做支撑。否则,教材的使用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角色认知和社会支持力度如何,也很重要。众所周知,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链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互有关联,互相影响。事实上,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之外,学生更多的性别教育、性教育要从家庭和社会获得。孩子在学校学习了新知识,多会回到家庭和社会上“消化”领悟。倘若家长对孩子的疑问摆冷脸、甩眼色,将很可能让学校教育“前功尽弃”。因此,在积累一批优质师资的基础上,学校或社会相关机构部门(比如公安、民政、妇联、社区居委会)也应该创造条件,对学生家长进行性别教育及性教育方面的知识普及。而公安机关对于侵犯孩子的行为,更要长期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的778人中,女童遭遇性侵人数为719人,占92.42%。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这正折射出编写“小学女生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就如前文所述,有了专门的教材,只是跨出了第一步。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还要教会他们一旦遭受侵害该向谁寻求援助,避免“二次伤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别教育和性教育没有终点,学校、家庭和社会还需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久久为功。(特约评论员 李松林)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