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留学回国做按摩师 海归求职应摒弃“成功学”

特约评论员陈宇

  近日,成都一位妈妈看到一则“杭州女孩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新闻后,感同身受。原来,她花上百万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谁知女儿毕业后居然迷上了按摩。回国后,女儿到了一家中医理疗店上班,干起了按摩师。这位妈妈感叹到,“这让我这个当妈的如何见人呀?”

  如果单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位妈妈的满心失望,的确不难理解。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一百万绝不是一笔小数目,花在孩子出国留学上,倾注了父母的很高期望。如果早知道孩子将来会选择按摩师这条路,当初何不在当地报上一个按摩职业学校呢,既能省去了这上百万的教育投资,孩子还能早点就业,岂不更好?

  其实,大感失望的,又何止是这位成都妈妈呢?之前,有媒体记者对杭州市50位海归进行随机采访,发现海归们对薪水不太满意,有28%起薪在6000元以下,最低的只有3500元;起薪在6000-8000元的海归最多,占40%。这一数值,与杭州众多高校毕业生的起薪相差无几。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

  然而,与这份尴尬的薪水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出国留学的巨大家庭投入。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花费二三十万元人民币,基本是起步价,而且费用一年比一年高。很多工薪家庭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不惜掏出全部家底让孩子出国留学,在这样不合理的教育投资理念下,抱的希望越大,失望的风险也就越大。在选择海外留学时,家庭需要更加理性,在经济承受范围内作出选择,避免形成回国却不能“回本”的落差。

  如果从市场的角度看,这种海归求职遇冷的现象,倒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不可否认,一些海归学子有真才实学,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得到待遇丰厚的职位并不少,这符合市场的用人规律。但是,也有一些海外留学生,只是为了镀金才去的国外。像小说《围城》中的方鸿渐,学国文出洋欧洲“深造”,有这样经历的,如今也大有人在。光有金光闪闪的学历证书,却没有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素质,创造不了价值,又拿什么去要求高薪呢?与其抱怨国内“不识货”,倒不如念好书,学到与期望工作岗位匹配的真本事。

  当然,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面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也需要摒弃传统的“成功学”。究竟什么才算是成功?成功不是考个好学校,也不是谋个光鲜职业,而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管是按摩师也好,还是其他职业也好,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合法职业,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好了,干出色了,同样有出息,同样值得尊重。

  2000元的底薪虽然不多,但谁又能说,这就是职业生涯的顶点了呢?卖猪肉的北大学子陆步轩,不也创造了自己的品牌,谁又能说他不是人生的赢家呢?其实,人生不止职场上的成功。在这个社会,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凭自己的本事谋生,就算拿不了多少钱,比起那些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不喜欢的职业的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从自己的人生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