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退举报学生”,切莫轻易收尾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今年3月,江西于都实验中学高中生刘文展给国家信访局等部门多次写信,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谈话”。9月新学期开始前,其班主任给刘母发了一条劝退信息:“接到学校通知下学期不接受刘文展的报名,请换一个学校。”对此,校方回应称,此举系班主任个人行为。记者从于都县教育局综治办肖主任处获悉,“从教育局监察室发布的文件来看,学校已解聘涉事班主任。”

此事已在网上讨论多日。舆论之惊诧,一方面在于,近几年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一些地方仍暗地里进行违规补课和收费;另一方面,在于教育者对此事的处理态度——不是检视自身,督促改正,而是对举报者进行刁难,变相“打压”。

围绕此事,网友的疑问非常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其一,违规收费补课,究竟是既成事实,还是歪曲事实?从县教育局的回应看,该校周末补课问题“基本属实”,收取补课费“与事实不符”,但该校校长在回应中却称“学校此前确实存在假期组织学生补课、收费的情况”。双方说法“掐架”,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厘清;其二,劝退刘文展同学究竟是老师的个人行为,还是校方决定?舆论压力之下,匆忙解聘涉事班主任,是不是另一种息事宁人?其三,到底有无存在泄露举报者信息的行为?倘若有,源头又在哪儿?以上种种疑窦,不该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否则,一旦任由事件“烂尾”,则既谈不上是对刘文展个人诉求的尊重,同时也将大大折损当地相关部门的形象。

其实,此事最大的负效应,并不是劝退刘文展而带来的一波波舆论质疑。而是“劝退”背后折射出的,令人担忧的教育者姿态。在公众的认知中,教育者是教书育人的行为世范,理应抱有包容、宽厚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质疑的权利。然而,纵观事件始末,相关涉事教育者却将精力放在了“做思想工作”和“劝退”学生上。如此下去,面对不公正待遇,谁还敢表示出不同意见?教育事业所提倡的“兼容并包”,也就化为了泡影。

某种程度上说,劝退举报学生,本身就是一封举报信。它所要举报的,是当地教育者不够公允的教育态度,不够合理的处理手段,不够坦诚的反思姿态。刘文展同学能否再顺利入学,其就学权利如何得到切实保障,目前还是一个问号;与此相对应,此事究竟该如何收尾,更是悬在公众心中的一个大问号。

在此现实下,我建议由更高级别的教育部门介入调查,秉持权威、公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事件真相,给舆论一个值得信服的结论。目前事件已经形成发酵,舆论风向对当地的教育者和教育生态很不利。只有不回避,不逃避,明明白白还原每一个细节、拉直每一个问号,此事才能水落石出,并避免类似闹剧再次发生。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