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习近平以合作之道为金砖树方向标

特约专家王文

  再过10年,如果那时金砖机制获得更大的成功,那么,历史学家们想必都会把新十年的成功,溯源到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的开幕致辞,以及此前一天他在工商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两次讲话,坦诚地指出问题,精辟地指明方向,有效地提供路径,就像为金砖机制树立了方向标。

  从2006年金砖外长第一次会晤算起,作为多边大国协调机制,金砖短短十年取得了西方七国集团(G7)40年发展的效果:实现战略共识,形成集体认同,推进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在很多领域,尤其是文化节、电影节、运动会等人文交流领域,金砖甚至比G7走得更远。

  走得快,走得远,并不代表金砖没有缺陷与不足,但这些缺陷与不足绝不是西方舆论中所说的“金砖空心论”、“金砖失色论”或者“金砖革命论”。“金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改变”、“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习主席的论断,恰恰证明那些论调是扭曲而错误的。

  把脉金砖下一步发展,习主席指出,“金砖合作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以投资、贸易为例,只有不到6%的金砖国家对外投资是发生在五国之间;金砖贸易总额占全球比只有金砖经济总量比的2/3、人口总量比的1/3。可见,金砖的确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挖掘。

  这样的把脉是创见性的,更是精确、客观、符合事实的,既辩证地阐述了金砖十年的成绩与不足,也厘清了症状的轻重与病理。金砖的不足,不是垂垂老矣、奄奄一息,而是成长过快、营养还没有完全跟上。

  对此,习主席开出良方:“找准合作之道”。这个“合作之道”,就在于如何继续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及如何倡导国际公平正义。实际上,这与基于西方五百年大国崛起史的基本经验截然不同。在西方看来,大国崛起的关键是找准“争霸之道”,合作只是权宜,利益才是永恒。这种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在21世纪步入了死胡同。而金砖代表着新型大国的方向,不延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不重玩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

  说合作,并不一定能实现合作。西方也会说“合作”,但许多时候,西方提倡的“合作”,往往是听从西方、跟随西方的“合作”,是不平等、不均衡的“合作”,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合作”。而金砖的合作则是实实在在的合作,既体现了平等性、互利性,又要保证务实性、可执行性。

  金砖合作,早已奠定行稳致远的基石。无论是十年来的实践,还是本次会晤通过的《厦门宣言》,金砖机制的合作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好高骛远。从务虚层面的战略共识再确定,到务实层面广泛涉及金融、贸易、基建、人文领域的再夯实,五国的每一项声明,都为合作奠定了行稳至远的可能性。这种中国式实事求是精神,在金砖国家多边合作协调机制中多有体现。

  几周前,笔者遇到法国前总统萨科齐。退出政坛多年的他近期正在重新思考中国,他说,中国领导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给国民勾勒愿景,并通过可执行的路径与目标实现这些愿景。相比之下,西方的许多政客却是在开“空头支票”。从这个角度看,习主席也给金砖勾勒了美好的愿景。

  金砖这个愿景就是谋求务实合作,携手共同发展,提高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发挥更大作用。这样的愿景,就像是方向标,引领金砖朝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行。下一个十年,美好未来可期。(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