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才能根治预付卡的沉疴痼疾

央视网评论员刘雅虹

  健身卡、美容卡、美发卡、餐饮卡、蛋糕卡、洗车卡……如今,每个人的钱包里都能翻出不少这样的预付卡。以打折优惠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办卡消费,成为不少商家的营销手段。但这种和大幅优惠捆绑在一起的预消费,背后的消费风险更是巨大。一旦商家经营不善倒闭、卷款跑路,消费者将很难把钱追回。中消协统计数据显示,预付式消费投诉呈上升趋势,而解决率相对较低,成为当前消费维权的热点和难点。

  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营销模式,预付卡消费除了让消费者享受到打折优惠的实利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帮商家迅速锁定消费者、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盈利。但据调查,很多发售预付卡的商家都是寅吃卯粮,以售卡形式吸纳资金维持运营,一旦运营出现问题,资金接续不上,便会经营不下去,往往一跑了之。还有不少商家,即使没有“蒸发”失踪,但也会“换老板”“改店名”,对之前提供的预售卡服务要么不承认,要么大打折扣。前些天,曾有 “最贵自助餐”之称的金钱豹闭店停业的消息恐怕就是这类预付卡消费的最新例证了,目前,很多食客持有的未消费的金钱豹会员卡能否退款仍无说法。对此,商务部称将开展联合检查,尽快完善工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来完善预付卡监管。

  其实,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单用途预付卡企业进行登记备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商家及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国家有管理“充值卡”之类的预付卡相关法规,更不清楚预付卡的监管主体是谁。即使在知晓该《办法》的前提下,很多企业也缺乏主动备案意识。据记者调查,目前温州市发卡、售卡企业备案的仅12家,浙江省仅188家。另外,很多街边小店或个体工商店等非企业法人发售的预付卡,并不在《办法》适用范围内。这种实际情况折射出我国目前对预付卡管理的种种不足,比如:法律缺乏落地执行的实际力度,企业自律意识不强,主管部门监管不利,《办法》监管对象的适用范围较窄,等等。 

  要根治预付卡消费的沉疴痼疾,必须多方发力,多管齐下。社会应加大普法力度,从多种渠道进行预售卡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媒体应加大相关事件的报道力度,让商家知晓其利害关系,让消费者明确自身权益;各地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作为《办法》的监管部门,应明确各相关部门分工,完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对企业发卡行为的监管并建立健全处罚机制;另外,针对目前法律法规的不足,建议主管部门可以向法律法规完备的其他国家学习管理方式。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应加强风险防范及维权意识。面对预付卡的优惠诱惑,消费者首先应保持理性,量需而行,不可为贪一时便宜而冲动性大额消费。其次,在办卡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多了解售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等相关信息,并了解清楚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期限、退款条件等。再次,消费者最好和售卡商家签订书面合同或索要发票,保留好消费证据,以便权益受损时及时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买卡后应该及时消费,减少商家卷款走人等风险。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上发力,还是集社会各界力量共筑预付消费风险“防火墙”,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预付卡消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让更多人了解预付卡管理制度,趋利避害,在规范商家经营行为的同时,防范资金风险,最大限度维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