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拒绝造假,科研需要时间

特约评论员卞离石

  8月3日,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自然-生物技术》应韩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下其发表于2016年5月的NgAgo论文。该科学期刊在撤稿声明中说: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消息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盖棺定论”这个词。一篇争议颇大的学术论文,最终被所发表期刊撤稿,也许说明可能存在某种“硬伤”;作为作者的韩春雨团队,主动要求撤稿,或许说明有些“底气不足”;撤稿声明所言,“数据已经说话了”,似乎也表明,这篇学术论文不符合发表标准。

  但是,严格来讲,“盖棺定论”这个词,目前并不适合韩春雨团队。科学期刊的撤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造假撤稿,一经发现“立即正法”,黄禹锡等人的学术造假论文即是如此待遇;另一种则是质疑论文撤稿,即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由论文作者主动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从撤稿过程看,韩春雨团队的论文处理,应属于第二种。

  从学术态度上看,韩春雨团队亦非乏善可陈。当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迅速增多时,该团队支持将质疑自己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论文所在的网址上;去年12月,该团队还有另外几个独立研究小组,曾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只不过该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达不到发表标准。这种主动配合的行为,与掩过饰非的数据造假,显然有较大的区别。

  不可否认,可重复性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理论上任何成功的科学实验,都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研究主体间重复检验。20世纪初法国著名科学家布朗洛的“N射线”,20世纪60年代苏联化学家鲍里斯的“聚合水”,以及前些年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万能细胞STAP”,都因为无法被重复实验,而被世人摒弃。

  但是,在科学学术研究上,“难以重复”又是个常见问题。2016年5月,《自然》杂志曾公布一个调查结果,各行各业超过60%的科学家表示,有过“未能成功重复别人实验结果”的经历,有时连自己的实验结果都重复不出来。这种“暂时性”的未能成功重复,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不可能重复,也不意味着学术造假。事实上,很多科学研究,都经历了从“不能重复”到“最终重复”,从“不能证明”到“最终证明”的过程。

  例如,爱因斯坦在 1915 年就提出了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在通过大质量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但是,1919年、1922 年、1929 年、1936 年、1947 年和 1952 年,6次日食观测的结果,都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有所出入。直到1975年,天文学家才以误差小于1%的精度,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同样,韩春雨团队的“基因魔剪”,风波持续并不长,“难以重复”或“暂时不能重复”,恐怕还很难得出“不能重复”的结论。

  科学拒绝造假,但论证需要时间。面对撤稿,韩春雨团队表示,“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河北科技大学刊发声明称,决定启动对该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将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秉持科学精神,并假以一定时日,相信韩春雨事件终会有明确结果。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争议或失败中提取和积累成功的因子,才能厚积薄发,到达真理的彼岸。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国科研领域必将因韩春雨撤稿事件而反躬自省,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走好自己的科研路。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