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调查:孩子成长是家庭的较量

央视网评论员方芳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怎么做,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样子?

  2017年高考成绩发布后,有媒体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省级高考状元发去调查问卷,共收回40份有效问卷,涵盖27个省份的高考文理科状元。从这40份样本中,媒体试图解读高考状元们成才的关键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出几个关键信息:公务员家庭最多,状元父亲为公务员的占比35%,母亲为公务员的占比22.5%;高知父母渐增,父母硕士学历占比10%,本科学历占比35%;家庭环境开放,40%的状元与父母“像朋友一样,时常交流自己的想法”,47.5%的状元与父母“关系很好”。

  高考是很多人生命中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些抢先跑到终点的孩子们,称“人生赢家”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同龄人中,是耀眼的;他们下一阶段的跳板,也比其他孩子要高。因此,分析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妨从状元们开始。

  媒体调查结果显示的三个关键信息,都指向家庭。没错,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家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考状元之所以多出自公务员、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于这两个群体本身的学识要高于其他群体,尤其对辅导高中阶段的孩子而言,这两个群体更具优势。其次,状元家庭比较开明、自由,能让他们最大程度释放潜能,而父母与孩子之间融洽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再次,在人生的接力赛中,父母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站得高、看得远,孩子就有可能站在更高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家庭教育越好,孩子越优秀?从客观上分析,家庭教育实际是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榜样去影响、诱导孩子发展的过程,这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比说教更有效。前面提到的知识因素如此,关乎品质的教养更如此。举两个例子,或许更有说服力。

  近日,珠海一位妈妈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当天下着雨,这位母亲左手放在自己孩子头顶,为他挡雨;右手撑着伞,为一个佝偻着腰的流浪老人挡雨,并一直慢慢地跟随在老人身边。这位妈妈的每一步,都通向孩子成长的大方向,那就是善良、友爱。

  有次在餐厅吃饭,看到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打翻了一杯奶茶,奶茶溅到了邻桌一位男士的西裤上,小女孩的爸爸赶紧拉着小女孩,满脸笑意冲邻桌的男士道歉。那位男士不仅没有生气,还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安慰了她几句。小女孩的父亲和邻桌的男士,在做错事的孩子面前,展现出的是修养。

  试想,如果换一幅景象,知识分子家庭没有书香,孩子家长嫌弃流浪汉,溅到别人身上污物不道歉或被溅的人不依不饶,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当然,如果依据上述调查结果和分析,简单地得出“寒门无贵子”的结论,就太肤浅了。“叔叔给了父亲四十块钱,姨妈送来了一些晒干的地瓜干和小米、腌咸菜,一家人终于得以活命。”贫寒家庭里走出的博士陈北宋这样描述她家里的背景。她的父母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却怀揣着“读书梦”,要求孩子“坚持读书”。在父母的教育下,陈北宋兄妹五人几乎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成为公职人员。

  没有所谓的“寒门”,也没有所谓的“贵子”,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确实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这场较量不是单纯地比财富、资源、权力等等,而是父母要能正确看待知识的力量、品质的可贵,并能以身作则,为孩子铺好成长的道路。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