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变坏了?你家老人是这样吗?

央视网评论员刘雅虹

  近几年说到老人在公共场所的形象,很多人立刻会回想起前段时间的几件事:洛阳一群跳广场舞的老人为争篮球场对年轻小伙大打出手;高考期间四川自贡广场舞大妈为跳舞不听劝阻与民警发生冲突;高铁上一个磕瓜子的老人不听列车员劝阻把瓜子故意抛洒在整节车厢上……更有很多人想到了2006年的彭宇案,抛出了诸如“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的论断。且不说彭宇案在数年后被权威媒体澄清事件真相并非网传如此,单就这些被媒体披露出的事件,就断言中国老年人的整体素质不堪或下降,单凭这些小概率的事件就挥舞着道德大棒将老年人的形象打入谷底,作为家有老人的我们,深感不服:你家或我家的老人真的这样如舆论嘲讽的那样“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甚至“寻衅滋事”吗?并没有!

  再来看看以下的这些消息吧:

  6月15日,一段名为《老人冒雨疏通下水道》的视频感动众多网民。几秒钟的视频显示,在雨中,一位老人蹲在积水严重的马路上,一只手撑着雨伞,另一只手正在疏通道路排水口的杂物。老人的暖心举动被网民拍摄成视频并上传网络后,引发网民热议,并纷纷为他点赞。

  6月下旬,西安有位八旬老太太被汽车撞倒后执意要回家,撞人女司机不放心,主动找上门带老太太去医院检查。从医院回家后,女司机送来3000元,老太太同样拒绝了。“人家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了年轻人上班都忙,老往我这里跑我也过意不去。”“我一辈子都在做善事,不能因为人老了就不讲理了,只要我没事,就不能给人家姑娘添麻烦。”

  7月1日,在山西太原,一辆机动车左拐弯时,撞上了一位骑自行车的77岁大爷,司机急忙下车,询问躺在路边大爷的情况,并及时报警。老人却和司机说了好几次,“我没事,放心,我不会讹你的!
  ……
  看了这些暖新闻,你还会存在“老人变坏”了的芥蒂心理吗?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在我们身边,是那些温和仁慈、德高望重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好老人”多,还是那些和年轻人争座、旅游中脱鞋晾脚的“坏老人”多呢?“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俗语其实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近些年来,由于发达的网络及多元化的新媒体,使信息传播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老人的负面新闻一出,便被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潮涌式报道,更有部分急功近利的媒体,被网民舆论绑架,不去追求事实真相,不去争相报道那些彰显社会正能量的新闻,而是津津乐道于部分在公共场合不守规则的老人,并且在报道中将中国的老年人标签化、妖魔化,这和备受诟病的“地域黑”有何不同?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不可否认,有些老人的行为的确让人不齿,可是哪个群体中没有坏人?做错事的只是个别人,将个别人的错误行为拿去判断一个群体的形象,必然会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刻意地放大问题,而对有利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选择性地屏蔽,就带有抹黑的嫌疑。不对任何一个群体盖棺定论、不抹黑不放大的理性的舆论环境,才是社会公序良俗形成的良性基础。

  另外,老人们在网络上被污被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在网络上的缺席,缺乏舆论话语权。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年轻人的天下,缺席必然挨骂,这是一个基本的舆论规律,没有话语权,必然被喷、被污名化,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如果老人们会上网,能玩转新媒体,会自拍、评论和转发,可能有更多含饴弄孙、为儿女买菜做饭、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正面传统形象公诸于众。那时候,刚刚吃完老人做完的早饭上网的你,还会跟风附和“老人变坏”了吗?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和睦融洽的社会氛围,才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敬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都终将会成为一名老人。老人们哺育了今天对自己口诛笔伐的年轻人,老人们是为这个国家进步做尽脏活累活的那一代人。因为个别老人的不检行为,更多的老人背上了无辜的骂名,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了年轻人的敌视,何其不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将来我们自己。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