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变革:品质消费倒逼供给侧发力

央视网评论员李雪菲

  6月18日是京东店庆日,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是和“双11”一样重要的狂欢日。事实上,“618”和“双11” ,一个年中、一个年末的电商造节,在京东和阿里的推动下,几乎发展成了全民购物节,引来诸多线上线下的参与者。

  今年的“618”大促似乎又和往年不太一样,根据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在“618”期间,消费者购物需求旺盛的同时,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商品质量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其次是价格。消费者经过多年的电商促销大战,已经不再单纯追求产品低廉价格,而是更加重视商品性能、服务等其他附加值。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网络购物正从低端的价格战转向响应消费者品质需求,“剁手族”正在向“品质族”迈进。

  曾经,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有一大批“代工厂”,它们的制造水平在全球首屈一指,但长年贴牌生产,利润的大头被品牌方拿走,苦活累活自己干,利润却只是品牌方的零头。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高端消费品、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正困扰着消费者,国内制造产能过剩、中高收入消费群体在海外抢购商品。寻根究底,供需结构不匹配,产业低水平重复过剩与高品质产品短缺并存是症结所在。有感于中国制造业和消费者需求的不匹配,政府相继推出《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中国质造,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

  由此,一些代工厂开始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从外贸转向国内销售,成为制造业升级浪潮中的先锋。随着试水的代工企业尝到甜头,各地传统制造企业焕发出极大的转型升级热情与意愿,在研发、设计、电商运营、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不少原创品牌渐渐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树立起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

  当“中国制造”创新技术,重构生产流程、消费体验的同时,也是在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从而与消费者获得双赢。

  其实,提高供给质量是主攻方向,深化改革是根本途径,满足需求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增强“供给侧结构”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释放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