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萤火虫成为童话里的风景

央视网评论员刘雅虹

  仲夏之夜,稻香、蛙鸣、夜风清凉、溪声潺潺……再加上田间河边宛如繁星落入凡间的萤火虫飞舞,这是很多70后、80后记忆中美好的童年景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也是古诗中描绘的梦幻一样的美景。如今,这一切也许会成为书中美丽的童话,或许多少年以后,有着萤火虫陪伴的夏日夜晚将成为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体验。

萤火虫

  每年6、7月,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会如火如荼地举办萤火虫展。据环保组织“中国绿发会濒危物种基金萤火虫生态线”的统计,2015年5月到10月,全国共有65个城市举办萤火虫放飞商业活动,总计场次72场,298.7万只萤火虫被用于人为放飞。与之相伴而来的,是5到10月捕捉和贩卖萤火虫的“旺季”。而在这些捕捉、贩卖和放飞之后,则是大量萤火虫的非正常死亡。被称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付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萤火虫种群总体数量下降很快,个别种类濒临灭绝,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况。”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付新华说,从野外采集萤火虫,采集过程中会死亡一部分,运输过程中又会死亡大半,剩下的放飞后由于对城市环境“水土不服”也会很快死去。很多萤火虫还没完成求偶、交配就被装进了捕捉者的网兜。这对它们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会大幅降低其种群数量。而被迁移,然后在城市放飞后存活下来的萤火虫,又可能造成人为的生态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资料表明,作为公认的环境指示物种,萤火虫对环境要求极高。萤火虫仅生活在植被茂盛,湿度相对较高,水不能被污染,更不能有灯光污染的自然环境中。这也就是大城市的孩子们为什么很少见到萤火虫的原因之一。即便是人工养殖萤火虫也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正因为人工养殖难度极大,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生物标杆,萤火虫不仅是童年美好的回忆,于农业来讲,它还是一种有益的昆虫,萤火虫捕食蜗牛、鼻涕虫等果蔬害虫,其种群数量大量下降就会增加农产品虫害。而通过萤火虫数量的增减,可以了解生态变化的程度。栖息地被埋、水源污染、林地减少、光污染、农药滥用都是萤火虫的致命杀手。而萤火虫买卖造成的灭绝式的人为捕捉(捕捉率超过60%),对于萤火虫的种群更是沉重的打击。

  据调查,城市里95%的孩子没见过萤火虫,几乎99%以上的农村群众都认为萤火虫是害虫。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萤火虫不是我国的保护动物,没有一种萤火虫被纳入动物保护名录,不是受保护物种,所以农林局和畜牧局都不会管,萤火虫的保护工作目前无法可依。

  另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正在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期。全世界每天来自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由于人类的捕杀,穿山甲在二三十年内将有绝种的危险;因为偷猎和栖息地丧失,猩猩和懒猴也处境危急;野生爪哇犀牛还剩下不足100头……而就在我们这片丰饶广博的国土上,如果对滥捕萤火虫的行为不加以制止,对萤火虫的保育工作不尽早开展,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后代,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只能从大人们的回忆里听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的故事了。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希望!就在前不久,我们听到了淘宝网禁售活体萤火虫的公告,我们听到了顺丰等快递陆续关闭萤火虫活体运输业务的消息,我们看到了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工作者们为萤火虫保护奔走呼吁、甚至动用个人力量打造萤火虫栖息地的实际行动。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物种加速减少的今天,要彻底斩断伸向萤火虫的伤害之手,除去环保组织和公益人士的呼吁以及商家的限制行为,我们期待国家林农部门及司法机关联合发力,全面叫停萤火虫商业行为,同时也期待萤火虫保护早日有法可依。让孩子们的童年不仅有池塘边的榕树、声声叫着夏天的知了,还有夜晚打着灯笼如星星一样随风入梦的萤火虫。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