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粽”走红朋友圈 你还敢吃吗?

央视网评论员刘姗姗

  端午节期间,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出现了卖粽子的朋友,大多自称“家庭手工现包”的“自制粽”、“私房粽”,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有的人更是把食材、包粽子过程、买家吃过的反馈等信息发到朋友圈内打广告。在“妈妈制作”、“手工现包”、“家族美食”等私房牌不断刷屏以及圈子里的朋友下单购买的氛围烘托之下,许多人跟风购买,也有人为了顾及朋友面子,不得不买。

  不过,微信朋友圈“私房粽”,大都没有实体店,没有正规的厂家,没有卫生许可等相关证明,所有制作都在自己家里完成。尽管有制作图片“亮相”,但屏幕的那一端,是卫生整洁的“美食坊”,还是不堪入目的“黑作坊”,人们不得而知。尤其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双方几乎靠信任来支撑,维权比较困难。一些理性的消费者已经对“私房粽”提出质疑,认为其未经注册登记、卫生安全不敢保证、有关部门难以监管、消费维权难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网络销售的自制食品,因制作环境、人员健康、运输条件等多环节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致使食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市民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为了贪便宜或者方便,在社交平台上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如需通过微信等网络渠道购买食品时,要尽可能了解卖家所在地等综合信息,留下有关的购货及支付截图等消费凭证,以免发现质量问题难以维权。

  2015年10月1号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要持照经营,在进行实名登记、明确责任、审查许可证之后方可售卖。但只提及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或自建网站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所以微信朋友圈销售自制食品的行为未纳入监管范围,在法律层面仍留有空白。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时,将朋友圈售卖自制食品纳入监管范围,确定管理要求及标准,加以规制。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