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假前提推导不出一个真命题

央视网评论员刘波

  昨天(5月22日),一段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的毕业演讲刷屏了。

  作为全校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毕业演讲,这本该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然而杨舒平“美国的空气是那么的甜美清新,而且是一种奇特的奢华”“只要出门就必须戴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等说法让台下的中国同学尴尬不已,也引爆网上舆论。

  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加强空气质量的治理,鉴于人们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渴望,才有了雾霾时的各种花式吐槽,也有了天气晴好时的各种刷屏赞美。因而,笔者最初以为该同学的空气质量言论是“爱之深、责之切”的殷殷切盼,结果,全篇看下来,情况恰恰相反,让人百味杂陈,如鲠在喉。

  通读了杨同学的演讲全文,这个看似自由的表达,背后却有着令人不可捉摸的内涵。她演讲的开篇以不堪之前所生活过的城市空气质量与当下所居住的城市甜美的空气形成对比,引出了一个“自由”的话题。对于这个“自由”话题的内涵我们就不作更多解读了。在此,我只想对她所生活过的城市空气质量做一个基本了解,果然如她所言吗?当有人已经查明了她的家乡—云南昆明,她的吐槽只能引得云南昆明的网友如此的评论,“看完那女孩的演讲,作为一个昆明人,我很疑惑,难道我从小长大的城市是假昆明吗?我们家里口罩唯一有一个那是防晒用的那种,昆明紫外线太强了。客观公正,难道美国老师没有教过这小女孩吗?”

  昆明并不是个陌生的城市,昆明的空气质量大家也都有目共睹,这样一来,她的空气质量论显然是立不住脚了。如果是一个小学生写作文,为了博高分,把自己写成了比“小强”还惨的可怜人,咱们只能说孩子们在编瞎话。而该同学,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这样“自由”的驰骋想象,编造故事就有失公允了。这个演讲到底想传递什么?就让人对演讲者的意图不得不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如果说她喜欢戴口罩,完全是个人的爱好,如果说她因为身体不适而需要戴口罩也是个体行为,似乎和昆明的空气质量无关。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个演讲作为引言的城市空气对比论,开篇的铺垫就是个伪命题,推导出来的也必然是个悖论。

  基于此,针对这个热论,笔者并不想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评判,仅从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在面对公众世界该如何正确表达这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首先关于自由的表达。言论的自由是基于一种人权的尊重,那么这种自由的表达首先要以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为依托。任何不合实际的描述,事实上都是自相矛盾地自我反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个错误的观点下怎么会有正确的结论呢?我们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所谓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她可以批评中国,同样别人也可以批评她,正是在这种辩驳中,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其次诚实无国界。真正的涵养不是通过损低别人来彰显自己。世界焦虑于理解中国,中国也在焦虑于理解自身。作为来自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对于自己的祖国,爱与不爱都是你的权利,但是在一个极其隆重的场合以一种言不符实的伪批判思维讲述过往的经历既是对祖国的伤害,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暴露了自身某些性格的缺陷。不因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浊而偏废,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言论暴力,但是也希望每个人能够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学会尊重和敬畏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并使用正确的打开方式。

  最后,笔者也想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前提必须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任何杜撰和编造都是不负责任的言论,希望人人都能戒之、慎之。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