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信息被卖,揪出“内鬼”事儿还没完

央视网评论员张筱宇

  刚生完宝宝,各种推销婴幼儿用品的电话就打进来了。这让许多妈妈苦思,到底是谁在泄露信息?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5月16日,最高检发布了买卖新生婴儿信息在内的6起典型案例。随着对案情的揭露,一条利益输送链条逐渐清晰浮现。

1

  据调查,2014年初至2016年7月期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韩某利用其工作便利,进入他人账户窃取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更新的全市新生婴儿信息,每月约1万余条,出售给黄浦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张某某,再由张某某转卖。直至案发,他们非法获取的新生婴儿信息多达30万余条。期间,25万余条新生婴儿信息被出售。至2017年2月份,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韩某等人有期徒刑七个月至两年三个月不等。

  就本案来说,数十万新生儿信息被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售卖,倒卖信息的“内鬼”自然是罪有应得,但是疾控中心也难辞其咎。因为,他们负有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不管是工作人员通过哪种手段,信息还是从此处被拿出去卖钱,岂能摆脱干系?但该疾控中心此后更应警惕的是,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情况看,此类信息泄露问题并不鲜见,媒体曝光率也非常之高。有的孩子尚未出生,孕妈手机就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短信塞满;产妇还躺在床上,奶粉销售、推销保险、儿童拍照,就像赶集一样一波又一波接踵而至……深圳多年前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该市每年泄露的个人信息,仅孕产妇一项就达10万余例。近些年无数倒卖新生儿信息的行为给很多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此类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甚至在有些地方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延伸来说,面对个人信息被倒卖,往往只是追究“卖信息”的责任,却很少追究“买信息”的责任,其实,买卖双方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没有买方市场哪来的卖方市场?因此,判了卖家还要揪出买家,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惩罚机制,从源头切断购买个人信息的诉求。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相关法律规定落到实处,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升级、形成合力,为个人信息安全撑起更严密的保护伞。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