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与学习,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特约评论员王言虎

  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坚持了近6年的“工友夜校”宣布停办,这所曾经登上《人民日报》的“人民大学学生为人民办的‘学校’”似乎走向了终点。主办夜校的学生社团“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在声明中称,从上学期开始,参加新光夜校的工友数量开始缩减,从最初的20个人到10个人,5个人,2个人,没有人。该社团负责人也坦言,在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停办。

  夜校作为一种劳动者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教育的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远溯至革命年代。它对提升劳动者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甚至借此完成职业身份的转换、社会阶层的跃升。尤其是在知识精英云集、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民大学,夜校的作用会更明显。现在因学员减少不得不停办,实在让人遗憾。

  对于不再参加夜校,工友们给出的理由是,每天工作时间长,下班后很累。而且,夜校于他们而言也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他们现在只有精力去考虑生存。

  这样的理由很难让人反驳。工友们大多是农民工,他们身上往往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对生存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提升文化层次的需求。而且,由于他们多从事体力劳动,下班后确实很疲惫,相比外出听课而言,他们更想在宿舍躺一躺。

  对他们的处境,以及由此做出的选择,我们应报以同情与理解。毕竟每个人的需求层次不一样。于多数工友们而言,诗和远方太遥远,家里孩子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却是眼前的现实。这也是中国近三亿农民工共同面对的现实。

  这些工友的选择没有对或不对,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坚持上夜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却是更好的选择。在人大夜校可以学习英语,也可以学习计算机,这样的课程对他们不会毫无用处。那些由保安进阶到名校大学生的工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能带来的收益及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虽说劳动不分贵贱,但无论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来看,劳心者都比劳力者更占优势。所以,夜校作为当今并不多见的供工友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场所,更应该被好好利用才是,工友们没有坚持下去实在可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学习的机会都应是均等的,不论他是农民工,还是CBD白领,都有机会、也应该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己。

  实际上,工人提升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不仅有助于他们完成人生的“升级”,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也非常有意义。我们的社会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不同群体文化素养不一,如果他们的文化素养都能得到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自然也会提升。而这背后又勾连着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不仅要致敬劳动者,更要想办法提升劳动者。人民大学工友的“停课”,为公众打量劳动者的知识学习困境提供了一个窗口。或许,不一定每所大学都要有一个供工友学习的夜校,但如何改变劳动者对知识学习的观念,如何引导他们不断建设自己,却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