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保健品骗局”,斩断黑手还不够

特约评论员卞离石

  “平时菜场上一毛两毛的讨价还价,买起保健品来几万几万的买”、“家里老人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买了一堆所谓的保健品”、“老人没事就往楼下xx养生机构跑,一天都泡在那里”……类似的事,可能很多人都听到过。

  近日,媒体相继揭露了多起“保健品骗局”,一些非法公司、营销人员以出售保健品为名,行骗取老人钱财之实。在形形色色的“营销伎俩”下,很多老人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被骗走,不仅陷入了生活困境,还背上了思想包袱。据媒体报道,河南一位陈姓老人,因陷入“保健品骗局”,先后花费近10万元,最后绝望地自杀了,留给亲人无尽的悲伤。

  对于“保健品骗局”,理应拿起法律的武器。从轻了说,此类行为往往隐瞒“保健品”实情,或是夸大“疗效”,有虚假营销、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之嫌,应当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裁。根据该法规定,对于存在欺诈的营销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损失为商品价款或者服务费用的3倍。往重了讲,设立“保健品骗局”,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涉嫌构成诈骗犯罪。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即属于“数额巨大”,很多“保健品骗局”涉及的金额明显超过此数,对应的量刑幅度,为3至10年有期徒刑。

  以“骗局”坑害老人的“黑手”日益猖獗,这个社会毒瘤,已到了非割除不可的地步了。对那些涉嫌违法犯罪的非法公司和营销人员,有关执法部门应当迅速行动,依法进行甄别和查处,让不法逐利者承担起相应的处罚后果。这既还受害者群体一个公道,也给潜在不法分子以有力震慑。

  然而,治理“保健品骗局”,仅靠斩断“黑手”还不够。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作家海明威如此感慨,“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保健品骗局”一事,留给受骗老人及其家属的,除了伤痛,还应有足够坚固的社会屏障。

  为什么老人会成为不法分子心仪的“猎物”?首先,老人一般有“闲钱”,且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不佳,大都有着强烈的养生需求。其次,他们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也出现明显“滑坡”,一旦遇到小恩小惠的“诱饵”,就很容易被“洗脑”。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与老龄社会不无关系。

  据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远离子女的独居老人,以及子女顾不上照看的合住老人,孤独而无助,就给“温情”的骗子以可乘之机。华西都市报曾就“保健品骗局”进行过数据分析,在该报接到的116个投诉电话中,仅有2%的老年人是自己发现上当受骗的,由此可见一斑。

  是以,在治理“保健品骗局”时,除了严厉打击、斩断“黑手”外,还应见招拆招,增强老人的“免疫力”。一方面,应加强对老人群体的定向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曝光此类骗局的招数和路径,让他们和亲人“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老人群体的“特别保护”,由公安机关、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分片包干,发现苗头及时介入,别让这个弱势群体成为“沉默的受害者”。

  当然,从长远看,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给老人群体以更多的关爱,建立起全社会的扶助机制。如此,才能让老人内心充实,才能为老人抗击不法侵害提供最强有力的后盾。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