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大家谈】让创新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

特约评论员张胜磊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驱动力?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源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强调,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创新于企业发展而言,并不是阻力,也不是摆设,而是一种珍贵的内生动力。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保护、传承,并持之以恒地发扬下去,尤其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全球采购、全球营销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究竟是沦为只为他人做嫁衣的生产制造商,还是奋起直追成为能和国际企业同分羹、平起平坐甚至将其超越的优秀企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道重要的难题。

  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精造”是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其中必然要经历改革的阵痛与前进的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内部转方式调结构压力加大等挑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塑造民族品牌,为“中国精造”打造飞扬旗帜。民族品牌包括老字号和现代企业,它是一个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中,如果其品牌建设的比较好,品牌资产提升很快,对推动“中国精造”大有裨益。从消费者自身出发塑造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尽量满足消费者对民族产品的认同感至关重要。同时加强对民族品牌的认同和阐发,努力使民族品牌中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也能为“中国精造”激发蓬勃活力。

  弘扬工匠精神,为“中国精造”注入内生动力。工匠体系的建设不只是培养一批工匠人,而是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整个制造的每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把工匠精神建设,作为一个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国民教育、文化传播、技艺传承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力,要挖掘、整理、传承传统产业中蕴含着的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结合现代科技水平,进行理论升华与实践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造业。

  推动企业创新驱动,为“中国精造”装上强劲引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市场重新洗牌,一项创新产品可以让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给创新主体带来超额利益。创新成为创新主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支撑,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的动力源泉。企业强则国家强,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展示出“中国精造”的代表作。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安汽车从“以我为主、联合开发”,最终走上“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现在其自主研发已经走向全球,成长为中国汽车数一数二的自主品牌。华为、联想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也已把自己定位为全球化的企业。如今,华为在全球各地都有研发中心,其人才结构、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都在走向全球化。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获得强劲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国精造”的雄起连接着全中华儿女的民族骄傲感,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发扬工匠精神,弘扬民族品牌,推动创新发展,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让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品牌,书写中国工业文明新篇章。(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