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特约评论员秦川

  作为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实施3周年了。在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个重大国家战略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高度重视,一系列规划和措施陆续出台。

  “三年磨一剑”。精心打磨后的京津冀拿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三地在交通一体化、产业升级转型、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突破。以交通为例,三地打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让区域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交通一体化”被视为三地协同发展的前行军和桥头堡,如今“1小时区域交通圈”正由愿景变为美好现实。京津冀三地高速、公交、铁路等互联互通正在加速,现代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已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三地公共服务向均衡化发展,在医疗资源共享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据报道,北京已有12家医院与河北13家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在此之前,患者用北京社保卡在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看病,并不能实时结算。而现在,在此居住的40万“北京人”,个人只需缴纳自费部分,其余都可以用医保直接结算。此外,三地还在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污染防治上深入合作,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也更加健全。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生了1+1+1>3的效果。在其背后,有不可或缺的制度设计。3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其背后,也有三地不断攻坚克难的行动。京津冀三地定位不同,协同发展,自然能激发内在潜力,放大各自优势。北京需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而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定位则是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也就是说,三地定位不同、角色不同,却能实现互补。正所谓“攥紧的拳头最有力”,三地牢牢抱成团所带来的效果显然让人欣慰。

  “行百里者半九十”,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兴未艾。有分析人士认为,京津冀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增长极和城市群。从三地接下来联合推出的大手笔看,实现畅想不会遥不可及。不说别的,仅就未来三年而言,京津冀的红包福利不胜枚举:从京津冀包邮到三地公交一张卡,高铁变公交;从求医上学就业养老不再三地来回跑,到高层次人才户籍可在京津冀地区自由流动;再到蓝天绿地大公园,自然景色天天见……京津冀的确前景无量。

  应该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途中充满挑战。正因如此,更需要三地由竞争转向竞合,由自行其是变协同发展,彻底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更应该看到,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取得更丰厚成果。故此,在下一个3年乃至不远的将来,京津冀将以更鲜亮的面孔呈现于世人面前。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