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文物拍照,“摸摸族”为何管不住手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陕西一女子日前在安康博物馆参观时,不顾一旁的警示标志翻越护栏与文物合影,并坐在展品中的一把清末太师椅上留念。该女子将照片发到微博后遭网友举报。对此,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照片中涉及的文物有3件,该女子行为不但不文明,且一旦导致文物受到损坏,将承担法律责任。目前,该女子已认错并删除照片。

涉事女子

  翘着二郎腿、稳坐文物椅。照片一经曝光,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该女子在微博一共发布了多张照片,大多是与文物“亲密”接触的照片,姿态各异。明明有隔离带,却非要翻越;明明有禁止提示,却直接无视。如此大胆“任性”,让人开了眼界。

  近些年来,有关文明旅游的话题,屡屡会“上头条”。尤其在一些文物聚集的景区,“摸摸族”最常见——不论是什么级别的文物,也不管隔离带有多远,都要弓着身体、伸出双手去摸一摸文物。更有甚者,在文物上“手痒”刻字“某某到此一游”、在知名历史景区里衣着暴露摆拍、骑在百年文物上自拍……类似行为,不仅“毁三观”,而且也是对历史文物和公共秩序的挑战。

  为这些不文明现象“把脉”,个人素质问题往往会首先被提及。然而,相比游客的个体自律,有关方面的管理手段却长期显得捉襟见肘,有些疲软。在现实中,针对游客的不文明、不规范游览行为,景区或博物馆方面,往往只是以口头或者文字进行提示,以批评教育为主。除非发生特别重大的损毁行为,一般不会对游客追加法律责任,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中。

  如此管理手段,预防效果和威慑力如何,自然可想而知。而文物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其本身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原性,一旦被破坏,无论怎么补救都已成损失。从这个意义来讲,呼吁游客文明参观、对“出格”行为进行舆论谴责固然重要,但规矩和规则的长久树立更重要。

  因此,各景区、文物单位管理方必须引起足够警觉,及时升级技术和完善制度,将隐患提前“掐灭”。比如,与公安、旅游等部门密切合作,增设视频监控;加强网络与广播渠道的提示;增派人手进行现场引导、巡逻监督;设立“游客黑名单”等等。而对于那些屡错屡犯,对文物或者景区财产造成重大损坏的游客来说,法律也不能手软,要让违法者付出相应代价。

  回到上述事件中,目前,该女子虽已认错,但讨论的火苗不会随之熄灭。女子坐文物拍照,不光是一堂素质课,同时也是一次法治课;不仅拷问着某些个体的素质,也拷问着整个公共管理的水平。我们期待看到管理的补缺、监督的加码和法律的坚挺,同时更乐意看到来自个体的自觉自律。对文物多一分敬畏,对公共秩序多一分呵护,是每一个人应该时时铭记的旅游姿态。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